李唐到底是鲜卑王朝还是汉人王朝
嘉庆皇帝会汉语,汉文化修为极高,一手汉字写的极好。而且他母亲令妃是汉人,他的外公魏清泰,外婆杨佳氏也都是汉人。他身上至少有一半的汉人血统。
极高的文化认同加上一半的汉人血统。
请问:嘉庆是汉人吗?清朝是汉人王朝吗?
不是。
因为,嘉庆不认同自己是汉人。所以他那二分之一的汉族血统和汉文化修为是没用的。
很多人都爱拿血统说事,还有人拿文化认同说事。但偏偏不提一个重点——身份认同。
一个人是什么族,本人认同才是前提。
自己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即便你的血统再纯,写汉字,说汉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要举例子吗?对岸就是例子。
张开“你国”、“贵国”,闭口“死阿陆”。
这种黄皮白心的人,已经自绝于中华了。
从血统上来说,李唐皇室肯定是有非汉族混血的,北朝的几乎所有大一点的政权都是民族博物馆,上层社会之间通婚是再常见不过的。这无可否认。
但这不重要。
一方面,血统界定标准是随父系。沾一点母系血统就说人家是鲜卑人,这不是很可笑?
另一方面,唐王朝对汉人的态度、对汉文化的态度,非常正。
比如唐朝束发,皇帝按汉礼用冕服,官方和全国百姓都使用汉文。
还例如唐人作诗皆以汉称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大将西出师”。“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
唐人要是不认可自己是汉人王朝,总写这种吹捧汉朝的诗句干什么?
再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李唐皇族,外戚窦氏(有可能是鲜卑族),外戚长孙氏,都认可自己是汉人,而非鲜卑人。
例如李世民在位时,崇道抑佛,高僧法琳和尚对此很不满,就对李唐自修族谱,自认为自己是陇西李氏,提出了反对意见:“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结果脾气一向不错的李世民立即怒了,你才是夷狄,你祖宗十八代才是夷狄!
愤怒之余,李世民恨不得砍了法琳。后来是法琳和尚道歉认错,才没被砍头,改成了流放三千里。
还有唐朝皇帝与群臣议事时, 君臣双方经常会用“虏”、“北狄”、“胡虏”、“胡骑”等词语。
例如:颉利可汗南下侵唐的渭水之盟时,李世民说:“一与虏战,所损甚多”。
李靖灭东突厥后,李世民说:“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在一个不认可是自己汉人王朝的时代,比如清朝,这么说试试?
总的来说。李唐王朝是汉人王朝,还是鲜卑王朝。不用听古人瞎哔哔。唐朝的法琳,宋朝的朱熹,无非是想借炒作李唐皇室的血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现在的人也是如此。
一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说的普通话,跑到国外的节目上大放厥词。否定汉文化,否定汉民族。要说这背后没有政治动机,谁信?
唐朝的皇族自认为是汉人。这就够了。真轮不到一帮自绝于中华的人来说三道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父系来认定民族成分,而不是母系。
今天很多男孩,仅仅因为母亲是少数民族,父亲是汉人,却将自己列为少数民族,在古代是很荒唐的。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他们的祖先为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
李暠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晋朝做官,历任郡守之职;祖父李弇则在前凉张轨幕下担任武卫将军,封爵安世亭侯。
所以,李唐父系为汉人,这个没有任何只得争论的地方。
至于李氏家族历史上曾经娶了鲜卑女人,这个对于认定李家血统没有任何影响。
比如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你能说郑成功是日本人吗?
明成祖朱棣的亲生母亲很可能朝鲜人,你能说朱棣是朝鲜人?
再说,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很可能是汉人,但你能说康熙是汉人吗?在满清时期,你说康熙是汉人,恐怕就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以上很明确了。
再退一步说,李唐历史上很多鲜卑族的妻子,但鲜卑族最终融入汉族,那么鲜卑族也就是汉族。
所以,李唐王室历史上的鲜卑血统,今天也叫作汉人血统。
李唐王朝是地地道道的汉人王朝。
说李唐王朝是鲜卑王朝的都是脑袋有坑的蠢货,怀疑李唐王朝是汉王朝的都是脑袋被驴踢的傻蛋!
李唐王朝就是汉人王朝。中国是以父系传承来认定民族归属的国家,而不是母系。
河北隆尧唐祖陵证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现在历史学界已成共识,李虎的祖父李熙,父亲李天赐,都埋在河北隆尧县赵郡李氏家族墓区域,是汉人名门陇西李氏。
所以,李唐父系为汉人,这是没有任何只得争论的地方。
此外,文明传承上就足以证明李唐是纯汉人王朝。尊周礼,优渥孔子,推崇老子。如果这还够,唐朝束发,皇帝按汉礼用冕服,官方和全国百姓都使用汉文。这总该没啥说的了吧!
此外唐朝皇帝与群臣议事时, 君臣双方经常会用“虏”、“北狄”、“胡虏”、“胡骑”等词语。
还有唐人作诗皆以汉称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
其中诗仙李白的诗歌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妨说一说《胡无人汉道昌》:海风吹霜百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将士三十万…………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共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如果是胡人,能对自己的族群有如此大的刻骨仇恨。他恨不得杀光胡人!
李白出生于碎叶,现在是国外。他的父亲是陇西汉人,他是汉文化的乳汁给奶大的,虽然母亲可能是胡人,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民族认同。李白是汉人,而且还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李白是谁?李白可是当时李唐王室的本家兄弟,唐玄宗是承认的。
因此。无论从血统上,还是在文化上,李唐王朝就是汉人王朝。
最后,需要说的是网上早就出现了此类意在图谋削弱丶瓦解民族凝聚力的观点,其实并不可畏;因为早在30年代,日本侵华时一些日本学者就抛出了此观点。可畏的是有些人借此别有用心,造成那些没头没脑的傻蛋们跟着起哄,唯恐天下不乱……
李唐王朝到底是不是汉人王朝主要看它的统治阶层是哪个!北魏是鲜卑人的,因为鲜卑贵族掌握了朝政大权,元朝是蒙古人的,因为蒙古人到各地任职官员,满清同理,但是你们看李唐,不但自己从父系和家庭习俗上看都是汉人无疑,而且统治集团都是汉人,初唐名臣,凌渊阁那些个功臣基本都是汉人!而且厉行汉俗。有些说三道四的总拿李家和唐朝的男女关系说事,我说这是不了解中国古史的结果!金国公子重耳干脆娶了自己在秦国的表妹!卫国君父纳子妻,楚王父纳子妻。这都不是事。而李世民之所以收了哥哥的妻子杨妃主要不是因为习俗。而是利益!杨妃出身弘农杨氏,乃关中门阀大族,身份不同凡响。所以能拉拢自然是要拉拢的!这个政治因素,小白们自然是不大懂的
李唐当然是汉人王朝,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汉人王朝,虽然李唐王朝势力起自鲜卑族的北周政权,甚至更早的北魏政权,但是参与北魏政权的北方汉人家族太多了,李家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西晋王朝恢复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最终鲜卑族一统北方,对于鲜卑统治者来说,其他四胡也是政权隐患,所以能清除就清除,例如鲜卑统治者攻打匈奴族政权赫连氏,不光屠城,连城墙都给削平了,攻打南朝,正好征集四胡男丁当炮灰,南朝的护城河不知填进了多少胡人冤魂,填完之后鲜卑皇帝还修书一封,感谢南朝将领替朕清除隐患,云云。
四胡隐患清除差不多了,鲜卑人于是开启了内斗模式,先是六镇之乱,河阴之变,皇族死伤惨重,然后分裂东西两魏,然后双双被权臣篡位,互相攻杀,不死不休,北周鲜卑人口少,不得不联合关陇汉族势力共同对付北齐,汉人家族逐渐兴起,杨家,李家均是在这个背景下崛起的,杨坚篡了北周建立了隋朝,二世而亡,李家扫平群雄,建立唐朝,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汉族势力逐渐夺回国家政权的过程,实际上鲜卑族并非最成功占据中原的胡人族群。
历史上最成功的胡人族群是蒙古和满洲,他们比鲜卑族占领中原成功高了一个级别,蒙元统治全中国近100年,胡化了中国没有?陈友谅,朱元璋是蒙古人否?满洲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胡化中国否?袁世凯,孙中山是满洲人否?如果袁世凯建立的帝制长久了,或者曾国藩篡了满清皇位,是不是又有人要考证出袁世凯,曾国藩是满洲血统呢?
陈氏太极拳演变出来的四大流派有哪些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明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氏第九世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太极拳被杨露禅带出去,演变成杨、武、吴、孙四大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福魁(1799-1871),字露禅,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仆,后随陈德瑚回陈家沟家中做杂活。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见杨聪明伶俐,殷勤做事,诚恳为人,且爱拳术,与陈德瑚商议后,收其为徒。露禅用功练拳,常常深夜苦练,因乏时在长凳上打盹休息。因长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来。他醒后继续演练,如此七年之久,终于练成,遂拜别恩师与掌柜,离陈家沟回乡。
他回到河北永年县后,经别人推荐,到北平教授拳术,打败无数名家高手,名声大震,被请入清廷皇宫与王府中授拳。由于所学者皆为贵族子弟,金枝玉叶,不适合大体力运动,随使其动作简化,姿势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再经其孙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
吴式太极拳
杨露禅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拳,后又学于杨班候。全佑传其子鉴泉,后鉴泉从汉性吴,名吴鉴泉(1870-1942)。其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不忘动,具有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拳徒甚众,逐步形成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介绍他向十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合,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现代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在北平有"活猴"孙禄堂美称。他从郝为真学习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代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