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一说你的姓氏,从古至今都出了哪位名人吗
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陈其美、陈其业、陈其采、陈独秀、陈寅恪、陈景润、陈嘉庚、陈果夫、陈立夫、陈玉成、陈铁军、陈翰章、陈荣久、陈安宝、陈济恒、陈文达、陈海松、陈树湘、陈洪涛、陈赞贤、陈碧兰、陈铭枢、陈济棠、陈绍宽、陈锡联、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士榘、陈伯达、陈布雷、陈云、陈祎、陈毅、陈诚、陈仪、陈昌、陈赓、陈潜、陈郁、陈光。
孟尝君门客冯諼;赵国大将冯亭;秦始皇左相冯去疾;西汉大将冯奉世;东汉开国大将冯异;东汉名相冯勤;北燕皇帝冯跋;北魏冯太后;五代冯道;宋代冯京;明代冯国用、国胜;冯梦龙;太平天国冯云山;抗法英雄冯子材;民国代总统冯国璋;思想家冯自由;民族英雄冯玉祥;航空之父冯如;哲学家冯友兰;曲艺家协会主席冯巩。
刘姓。名人太多,光是皇帝就是全国第一姓。
1.皇帝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惠帝刘盈、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献帝刘协、昭烈帝刘备、蜀汉后主刘禅。
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开国君主刘崇、南汉开国君主刘龑。
汉赵开国君主刘渊、夏国建立者刘勃勃(后改名赫连勃勃)。
更始帝刘玄。
2.名臣
曹魏谋士刘晔、蜀汉刘封、汉末刘璋刘表、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明初开国元勋刘伯温、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
3.文人
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清末小说家刘萼、民国刘半农,当代作家刘震云等。
4.起义领袖
隋末刘黑闼、元末刘福通、明代刘六刘七。
5.民国要人
镇嵩军刘镇华、国军上将刘峙、刘湘、刘文辉,刘斐
6.共和国开国元勋及英烈
刘少奇、刘伯承、刘志丹、刘胡兰等
还有一些现在的文体名人:刘烨、刘亦菲、刘诗诗、刘国梁、刘诗雯、刘翔等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欢迎补充。最后以三位开国刘姓将帅结尾:
孙武再世刘伯承元帅(1892—1986),四川人,十大元帅第四位,刘邓大军天下闻名,是大军事家和军事教育家。连蒋介石都说“刘伯承乃当今之孙武”。在川中名将时就被称为“战神”。
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1910—1965),福建人,革命战争年代从班长干起,一直做到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四野参谋长。建国后任首任空军司令。曾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最年轻的上将刘震(1915—1992),湖北人。长期帅军在东北战场,作风勇猛,敢啃硬骨头,他领导的东北野战军二纵被称为“东北猛虎军”。建国后任空军副司令、军区司令等职务。40岁授上将军衔,为上将中最年轻的。
百家姓排序前五为周姓。
纵横战场英名远扬的周士第将军。又名周平字元臣。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乐会县(今海南省琼海市)中原墟新昌村。
周士第青年时代离家,报考了黄埔军校,走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征途。
20世纪20年代,是周士第军事生涯中极为辉煌的一个阶段。在我军高级将领中,周士第有好几个第一: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孙中山铁甲卫队的第一批成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支革命武装的指挥官。
铁甲车队枪械都是苏联援助的,其装备十分先进。官兵统一着装,战士戴黄色大沿帽,黄色中山装军服,军官黑色长筒马靴。周士第担任铁甲车队队长,率军镇压地主武装,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北伐中杀开血路打头阵,英勇善战所向披糜。
1925年,建立叶挺独立团,铁甲车队作为一支久经战火锤炼的骨干力量编入。周士第被任命为第一营营长。
铁甲车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期掌握的一支武装,作为大革命时期令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闻风丧胆的一支铁军,其历史功勋永存史册。
周士第将军打起仗来,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连续几昼夜不休息。常常亲临战阵,日夜不离第一线指挥岗位。战斗紧张中,精神十足,战斗一结束,敌人被消灭了,他自己也就累垮了。
晋绥军民在贺龙、周士第等人领导下,在秋季反扫荡中,共进行了大小战斗300多次,消灭日伪军13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破坏秋收的阴谋。
毛主席曾专门去医院看望周士第,并表扬道:周士第同志具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坚决性。
周士第将军1924年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任第二十五师师长。34年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队长,红军十五团参谋长,36年任红军第三方面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兼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校长。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参加和指挥晋北太原、秦岭、成都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防空军司令员、军外训练部長、总参谋部顾问、成都市市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敬请关注,不吝赐教。
时常有人问我姓什么,我答曰:段。于是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接着问:你是大理国段王爷的后代啊!你会一阳指吗?搞得我真是哭笑不得。
题主这个问题好有新意啊!其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哪个姓氏没有几个著名的人?就拿我们段氏来说,最负盛名的肯定是段祺瑞了,段祺瑞可真算得上是一个奇人!他一任元首,两袖清风;三造共和,民主先锋;四任总理,六不留名;八勿学说,句句经典。
他出生在合肥,又称“段合肥”,他堪称民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人称“北洋之虎”,是皖系首领。他是1916——1920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控者,1924——1926担任临时执政(国家元首)。他晚年学佛,号称“正道老人”。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实乃我段氏骄傲和楷模!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时,高兴得知我儿考取了国家公务员,于是就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之语,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也顺祝我儿:以段执政为榜样,前程似锦!好了,我是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史和旅游,谢关注!
为何魏晋民间多名士,唐宋名士皆在朝廷
这就得从不同时代的取士制度不同说起了。魏晋朝采用的是曹魏时代确立的“九品中正制”的取士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曹丕篡汉时,为了得到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而作出的妥协,就是为了保证门阀大家族子弟的入仕之途和晋升之阶。所以,有晋一代,贵族子弟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而寒门子弟往往出仕困难,报国无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那怕你非常优秀,但因为出身平民,也要打拼二三十年,才有跟绅士们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待遇。所以,魏晋时代,包括后来的南朝,进入国家高级管理层的寒士寥寥,成功者往往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际遇。
而从隋代开始步入政治舞台的科举制度,却为寒门学子,开启了一扇直达皇庭的大门,“朝为田舍男,暮登天子堂”成为了可能。显然,这种唯才是举的制度比门阀政治更加的合理和先进。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很多著名诗人,比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贺、贾岛、张祜,他们都没有成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主要原因是,唐代的科举制度取士的数量非常有限,每届只有二十人左右,竞争过于激烈。即使有幸考取了功名,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著名诗人,他们的官阶也并不高,朝廷的重要职务,依然被门阀贵族,皇亲贵戚把持。这种状况,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改变过来,宋代加大了科举取士的力度,国家的高级官员,开始主要由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饱学之士担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著名文人,不仅都考中过进士,而且担任的职务也很高,一直做到了象开府仪同三司,参知政事,枢密使这样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