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赛牧道露营安全吗
以其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蒙古族文化而闻名。在伊赛牧道露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伊赛牧道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一个旅游景点,以确保安全:
1. 选择正规露营地:在伊赛牧道露营时,应选择正规的露营地,避免在野外随意搭建帐篷。正规露营地通常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安全设施,可以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注意天气变化:伊赛牧道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较为突然。在露营前应查询当地的天气预报,并准备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带上防晒霜、太阳镜、防风衣等。
3. 注意野生动物:伊赛牧道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草原狼、狐狸等。在露营时应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不要靠近野生动物,避免引起危险。
4. 注意用火安全:在伊赛牧道露营时,应注意用火安全。不要在帐篷内使用明火,避免引发火灾。在野外生火时,应选择平坦的地面,并注意周围是否有易燃物质。
总的来说,伊赛牧道露营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注意以上几点,以确保旅行的顺利和安全。
相对安全
露营选择好露营地以及露营装备的话是很安全的; 要注意的是野外宿营如果是独自没有宿营经验的游客还是不建议自己宿营;如果确实想自己宿营首先考虑安全,最好和一些有宿营经验的游客一起露营。
历史最让人着迷的几大谜团是什么
谁写了那本书?
在明朝中后期,一本小说在市井中悄悄流传,发展到后来连文坛中人都开始研读。书中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坎坷曲折的身世让人神往,黄暴不堪的内容让人拍案叫绝,作者没有留下自己真实的身份,只有一个笔名——兰陵笑笑生。
从此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至今无法破解的谜团,到底谁才是兰陵笑笑生?从明朝到现代的一票文学侦探们努力挑战这个谜题,然而全部折戟沉沙,其中不乏袁宏道、沈德符、鲁迅等名家。这个家伙谨慎的出奇,几乎没留下任何关于身份的线索。这个笔名唯一能够有迹可查的只有兰陵两字。
兰陵是个地名,可坑爹的是中国有两个兰陵,一个北兰陵在山东,一个南兰陵在江苏。没关系,考据党的恐怖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那本书里出现了大量的山东口语,无疑这个混蛋是山东人,起码也在山东呆过很长时间。
沈德符又发现五十三到五十七回的文法和其他章节迥异,里面出现了很多吴语,那么这个混蛋会不会其实是江南人?只是长期生活在山东,所以能够熟练运用山东方言。这几回是成稿后补作的,所以露出了本来面目?
文学侦探们思来想去锁定了一个目标,王世贞!这货是江苏太仓人,懂吴语,又当过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副使,正经在山东混过一阵子。能写出这种神书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王世贞正好在那阵子最火。而且书中种种暗示,那个西门大官人怎么看都像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啊!王世贞的老爹被严嵩父子给迫害的够呛,文人嘛,打不过就开骂呗!跑不了了!就是他!
这个说法本来已经逐渐本人所接受,甚至在清朝已经快要成为基本共识。可是却在近代被一个叫姚灵犀的文人发现了BUG,书里三十五回出现了一个叫《残红水上飘》的曲子,这曲子是晚明李九疑所做。王世贞死的时候,李九疑才20多岁,根本就没做这个曲子。
不是王世贞还能有谁?又一票文学侦探开始翻故纸堆,他们杀死无数脑细胞后列出了一份60余人的怀疑名单。其中包括汤显祖、唐伯虎、徐文长、冯梦龙这类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有贾三进、屠隆、李开先、王穉登这类小众点的名字。反正我是无力分辨到底哪个更有道理的,总之到底谁写了《金瓶梅》,至今依然是个谜。
他们说了什么?
1822年7月26日,美洲瓜亚基尔港内一艘帆船慢慢的靠岸,身穿军装的何塞·德·圣马丁走上码头。这位出生在阿根廷的军人此前已经完成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作为秘鲁首任护国公,他将在这里会见自己一生的同路者或者死敌——西蒙·玻利瓦尔。
宾馆中的玻利瓦尔同样忐忑,再此之前他和圣马丁的显然是同路人,他们共同致力于南美的独立,共同起兵反抗西班牙殖民,虽然未曾谋面,但双方数次互相配合,可以说是并肩战斗的兄弟。然而这些并不能弥合政治上的分歧,圣马丁主张君主制,玻利瓦尔主张联邦制。玻利瓦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也让主张各国分别独立的圣马丁心存怀疑,这会不会是一个本土化的西班牙帝国?
7月26日中午,两只足以扭转乾坤的手紧握在一起,随后两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在这三天里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三天里的三次会谈都没有第三者在场,也没有任何记录。会谈结束后,圣马丁返回秘鲁,两个月后辞去秘鲁护国公,将所有军队移交给玻利瓦尔,只身返回故乡。
玻利瓦尔没有辜负圣马丁的期望,他于次年攻陷上秘鲁,并将其改名为玻利维亚,南美的解放运动在他手里彻底完成。只是两人对这次会谈的详细内容都保持缄默,被追问过的玻利瓦尔只用“见面、拥抱、告别”来搪塞。在玻利瓦尔临终前还要求副官烧掉自己所有的信件、著作和演讲,虽然副官违背了他的命令,但也只保存了著作,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信件也都无法看到。
就这样南美解放双子星历史性的会谈,也成了历史性的谜团,如果真的有历史之神,吐槽机很想知道在那三天里他们到底谈了什么?是什么让圣马丁放弃一切权利,安心的隐退?
古代到底有多少人见过UFO?
先上《赤焰腾空图》,这是清末画家吴有如记录的UFO。时间、地点、目击人数,以及UFO的细节,全部都有。
下面咱们详细看看《大理古佚书钞》中的一篇《客星幻化》,这是典型的UFO劫持人类事件,先上原文: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夏五月初三,有客星出……明亮如巨轮,时高时低,时行时停,见者上千人……村中有一石匠和庚,打石于山脚,见亮光出棚观之。有一物似碾而大如屋,为五色光照,中有二物,似人非人。捉庚入内,光明耀眼。取庚心出而观之,无痛而不流血……人皆似人非人,圆脸三眼,男女老幼难分,穿非人衣,言非人言……醒时仍在打石场,回家始知时隔一年余,家人以为被野物食。余知,亲往观之。观之,庚胸腹均有一红色线痕,问之无疼……
这段记载的大致意思就是,嘉靖七年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飞碟出现了,看到的人能有上千人。
然后,UFO降落在一个村子后面。正巧村里有个石匠,在山脚棚子里住着,出来看到了这个UFO。这东西就像房子一样大,发出五彩光芒,里面有两个“似人非人”的东西。
然后,石匠就被抓进了UFO。里面亮光耀眼,“外星人”取出了石匠的心脏观察,不痛也不流血。
石匠在恍惚间还看到了奇异的场景,那里有日月星辰,但是没有房屋庄稼。“外星人”都是“圆脸三眼”,年龄和性别都难以分辨。而且,他们的衣服也很特别,语言石匠也听不懂。
等石匠真正醒来的时候,还在自己的打石场,但是这时候已经过去一年了,家人以为他早就死了。
作者还亲自去看了他,发现石匠的胸口还有红色线痕……
这个太诡异了吧,就算是瞎编的,也是脑洞大开。
还有就是大诗人苏轼的经历,他遇到了UFO,还把遭遇写了一首诗,《游金山寺》: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大晚上不睡觉,非要留在山上看景致。于是,到了二更天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本来一片漆黑的夜空,忽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亮光,“飞焰”亮度极强,把山里休息的群鸟都惊飞了……
苏轼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光源,应该不是自然形成的。月亮很好辨认,肯定不是,那会不会是“渔火”呢?
如果按照苏轼所说,亮光出现在“江心”,那离得就比较远,真是渔火的话,也只能是星星点点的小光亮,不可能照亮山林的。
更何况还把苏轼吓得回去睡不着,一直琢磨着到底是人是鬼……
再说一个短一点的,来自《山书》的《霍邱锅异》:
巡按御史饶京报:颍川道申为宪详称,霍丘县于十二月二十九日,该县忽有一锅飞来,上载木甑二口,从东北飞至县治,回还再三,遂至于市民陆和家而落。事出怪异,相应奏闻。
这是崇祯六年的事情,说的是霍邱县发生的奇闻。当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天上忽然飞来一口锅,锅上还有两口木甑,来回飞了几次,最后落到了某人家中。
(木甑)
锅的形状大家都知道吧,木甑就是木桶,一般上面还有个尖尖的盖子。想象一下,一口大锅上面两个木甑,在天上飞……
是不是很熟悉?
今天就说这几个了,感兴趣的可以补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