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天气农业的谚语
常见的农谚有:
1、瑞雪兆丰年。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4、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5、土地是个聚宝盆,看你手脚勤不勤。
6、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7、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8、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9、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腊八农业谚语
腊八是农历十二月的第八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流传至今,以下是一些腊八农业谚语:
腊八粥喝得好,来年庄稼长得旺。
腊八节到了,种子要收了。
腊八吃馄饨,明年粮食多。
腊八不吃冷,春天不会冻。
腊八晴天雨,明年庄稼多。
腊八天气暖,来年收成旺。
腊八树苗栽,来年长得高。
腊八不割芦,春天没收成。
腊八节到了,猪要喂饱了。
腊八不杀鸡,春天没孵雏。
这些谚语都是农民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它们传承至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引,也反映了我国农业文化的丰富和深厚。
十月十七农业谚语
以下是一些与十月十七农业有关的谚语:
1. "十月十七,秋收时节晚。" - 提醒人们,十月十七是秋收的晚期,需要抓紧时间完成农业收获工作。
2. "十月十七,瓜熟蒂落。" - 描述十月十七时瓜果成熟,蒂落的景象,表示这个时期是果实成熟的季节。
3. "十月十七,菜根穿地。" - 揭示十月十七时菜根已长出并穿透土层,表明此时蔬菜生长茁壮。
4. "十月十七,喜见霜。" - 指十月十七时出现霜冻,意味着秋季已深入,提醒农民注意防寒保暖,采取相应措施。
关于农业生产的农谚俗语你知道多少,含义是什么
1.砖头瓦块也有翻身的时候。
这叫做瓦片也有翻身日,只争来早与来迟。(《梦笔生花·弦索乐府》)《通俗常言疏证·祸福》:今江北人云:城河里砖头也有翻身日。
2.挂羊头,买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后汉书·光武帝记》:“悬羊头,卖马脯。”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吕语集萃·存养》: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朝看释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水浒传》四十五回)
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通俗编·俚语集对》:“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5.剜了心头肉。
路过一家田地,把满田长的油菜,踏得来如牛耕一般。当下田主见了,好似心头剜去了一块肉,拼命的上前阻挡。(《官场维新记》六回)
6.骡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见河北《清河县志·风土志·方言》(1934年版)
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有很多,根据区域差别,也各有不同。我是山东人,从小就听过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每年四月二十号左右是谷雨,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气温回升到白天20多度,地温也上升到15度以上,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播种了。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意思是说,长江以北地区,自立夏到小满期间,除了极少数作物,都是播种适宜期。但芒种节气后,只有生长期相对较短的可以播种,生长期长的就不能种了,到秋后霜降前不能成熟。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北方的冬小麦,最适宜播种期是秋分节前后,早了晚了都对收成不利。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播种期也
推迟了。
这些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其实也是老黄历了,有的也不合时宜了。
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冬耕深一寸,强似多上粪。
种地不使粪,尽是瞎胡混。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
口粮不佳,多栽地瓜。
人糊弄地,地糊弄人。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春干干不死,秋干一刀刮。
过了芒种,不能强种。
春争日夏争时。处署三日没青参。
有关小麦的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播种最合适。收割时又说: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有关农村的九九歌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发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燕来,九九遍地耕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