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能否被称为民族英雄?他做了什么
左宗堂自然是民族英雄,这一点不用怀疑!且不要说清朝本来就是中国的正统皇朝,就算你不承认清朝,左老爷子收复新疆也是民族英雄!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生为炎黄子孙,人人守土有责,但凡收回祖先失地的,都是民族英雄!
1、阿古柏侵占新疆,俄国占领伊犁
19世纪中叶,日不落帝国英国完全占领印度,并对中国的新疆地区垂涎三尺,意图占为已有。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将军阿古柏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出兵占领了南疆地区,并迅速建立了伪政权,统治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沙皇俄国也趁清朝衰弱不堪之机,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意图占领更多中国领土。
2、清政府的海防与陆防之争
当时的清政府也是风雨飘摇,内交外困,颓废之势已成。对于收复新疆,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东南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之地,当国穷力弱之时,因当把军队建设放在海军上面,进一步保证东南沿海的安全。新疆这种不毛之地,偏远之地,弃之亦可!左宗堂则认为新疆不保,则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则京城危矣,因此新疆必须收回。清朝当时管事的慈禧太后同意收复新疆,但是钱粮由左宗堂自筹一部分,国家支持一部分。
3、胡雪岩贷款付响,湘军收复新疆
左宗堂很快集结了六万多军马,准备先北后南,先急后缓的方略收复新疆。但是西征军虽成,粮响却无着落,于是左宗堂求助大商人胡雪岩,希望他想办法筹集粮响。胡雪岩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胡雪岩还给西征将士送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免去了水土不服之虞。
湘军以刘锦棠为先锋,先后打败了阿古柏在北疆的守军,很快收复了迪化(今乌鲁木齐)。平定北疆后,清军快速出击,很快南疆各地望风而降。清军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失地,极大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也粉碎了英国与俄国图谋瓜分中国西北的阴谋。阿古柏兵败后,清政府与俄国谈判,给了沙皇九百万元银卢布,终于收复了伊犁地区。
4、左宗堂收复新疆的意义
清军收复新疆战争的胜利,彻底打破了英俄两国企图利用阿古柏侵略势力肢解并侵占中国西北广大领土的美梦。迫于阿古柏侵略势力在短期内被逐灭殆尽和左宗棠西征大军积极准备进军伊犁的态势,沙俄不得不与清政府就伊犁问题举行谈判,最后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的领土。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正是歌颂了左宗堂、胡雪岩、刘锦棠等民族英雄收复新疆的壮举!
不论是左宗棠,还是历朝历代抗击外辱的文武官员、黎民百姓,皆可谓是保家守土的英雄豪杰,只是大家争论的点往往在于是否是“民族英雄”中的“民族”二字。
把时间倒回千百年前,我们往往以中原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作为正统国家,所以与中原民族——汉族建立的国家同时存在的政权,我们往往称之为外族。
那时各国之间相互征讨,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因为他们保护了我们认为正统的王朝,保护了如今占据主体的汉族,所以那是被称为民族英雄,也可理解为汉民族英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族相互融合,我们的国家也由各个民族变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所以,过去不论是抗击辽、金、蒙古还是后来的满清,我们都把这些英雄称为抗某英雄,而不再以民族英雄称之。
反过来理解,如果还把汉民族英雄称为民族英雄,那么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抗击汉族部队的将军称为什么?再有,这让少数民族的朋友怎么学习历史知识?难道秦淮以北的同学都要把自己当成入侵者看待么?难道中国重新回到五代十国,相互征伐才是大家想看到的么?
历史知识很重要,但也要明白什么是天下大势和现实情况和需要。
英雄就是英雄,谁也不能把英雄的功绩抹杀,这种时候再把民族二字冠以他们,就不太合适了。
关于现在是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所以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不合时宜的说法,其实是很可笑的。左宗棠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扛着自己的棺材,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际上就是极大地维护了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核心利益。由此,他也就极大地维护了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任何一个成员的核心利益。因为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属于这个共同的核心利益范畴之外的新的、独立的核心利益。既然左宗棠极大地维护了五十六个民族中任何一个成员的核心利益,那么,用今天的国家是五十六个民族统一的国家的理由来否定左宗棠民族英雄的地位,当然就是不能成立的。这种思维实际上是在分裂五十六个民族的整体利益,所以是非常有害的。
当然是啦。左宗棠收复新疆,打败由沙俄支持的民族分裂份子,确保祖国领土的统一与完整。这样的人不算民族英雄,谁能当得起这一称号?换句话说,不是左老英雄抬棺出征,击败沙俄反动势力,也许在100多年前新疆就不属于中国领土了,还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么?
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收复新疆
新疆的前身是西域,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文化经贸发达,但限于绿洲城邦,一直受到外来势力侵扰,一旦中原政府势弱时,他们就有被外部强大势力吞噬的危险。
自从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到清帝国改名新疆,新疆一直是中原的痛。时值大清多难之秋,阿古柏侵入南疆地区,正欲染指乌鲁木齐,以望侵占北疆,其时沙皇派哥萨克士兵出征伊犁地区,打着为大清代管的幌子,想翻过天山,南下帕米尔高原,获得巴基斯坦出海口,左宗棠在说服太后,马不停蹄来到新疆,首先把阿古柏赶去新疆,同时翻过天山,有把俄国赶出伊犁地区。一举收复新疆。
2、战略眼光
左宗棠,举人出身,从湖南团练走来,中途与曾国藩不洽,自立门路,获得朝廷认可,他想起他的老师兼朋友林则徐送给他的新疆地形分析图,结合当时的形势,他在家拟写一份大西北战略计划,上书军机处,获得太后接见。他在林则徐的基础上提出了定新疆、安天下的战略计划:“新疆不定,则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则京师危险。”太后当即下令出军,然则军饷难筹,朝廷只好以海关关税为抵押,向大英帝国的上海汇丰银行贷款,借贷1300万两白银。
没有左宗棠就没有现代中国的版图,他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的再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