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天气这么热
东北天气应该不算热了吧,相比于广东海南,东北应该算冷的了,毕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方了,位于北温带,从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大部分应该结冰,所以东北不算热的了。
硬要东北热那么就是因为有一部分海拔比较高,光照时间长了,所以就热了
2021东北高温形成原因
①全球变暖
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毋庸置疑,大面积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最近的100多年来地球表面的温度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每年的最高气温也在不断刷新,所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高温的天气现象也越来越频繁。
天气系统
在夏季,天气预报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副高",副高就是天气系统的一种,全称为副热带高压。简单点说,副高对地区的影响就像把该地区装进了高压锅一样,气流下沉,空气强烈增温,几乎没有风,可想在高压锅里面能不热。
城市热岛效应
在一些大城市中,城市中心的温度往往会比郊区地段的温度高很多,主要是城中心的人口数量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的热量自然而然就多了,在德国的柏林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温差曾达到过13.3°。这种热岛效应无疑对高温天气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跟东北的地理位置和天气形势有直接的关系。
东北为什么雷阵雨多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东北地区的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东北地区的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东北地区的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东北的冷空气涡流多。
雷阵雨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分,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而且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东北这个地方受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升的冷空气下沉,最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所以雷阵雨特别多。
东北地区多雷雨阵雨的原因是在春夏交接时,当冷暖空气在东北上空交汇,就会出现激烈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罪魁祸首就是冬北冷涡,蒙古气旋或蒙古冷涡造成的东北雷雨多。
谁知道为什么东北这么热了
东北地区到目前为止,中央气象台还没有发出高温预警,但也突然感觉闷热,气温不能与往日相比,天气突然变化 ,由前些日子的“冻醒在夏天”到近几天气温突然升高,怎么说热就热了呢,东北地区目前热了起来,也主要是到了大暑节气,“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此时不热更待何时,当然更主要的是与近期发生的二件大事有关。
第一件大事是今年第5号台风”丹娜丝“穿过朝鲜半岛后,减弱为热带低压,在东北地区南部日本海岸登陆,给吉林、黑龙江带来大量降水,由于台风源于低纬度热带海洋面上,携带着大量热量,降水的同时,也把热量传递给东北地区,据说一个中等大小的台风相当于50000颗原子弹释放的能量,这么大能量使东北地区气温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看上图:第二件大事,台风 “丹娜丝”过后,快进入大暑节气,副热带高压明显加强,并且西伸北抬,控制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副高的强势使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炎热夏季,华北地区、京津一带出现了40°C的高温天气,而相邻的东北地区气温也迅速提升,东北从过去的“清凉一夏”进入了闷热的夏季,也会突感不适。
东北地区还会象2018年的夏季那么炎热吗?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测今年情况,但就去年8月初长春、沈阳连续高温我们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回忆,很多地方空调、电扇都卖光了。上图是2018年7月30号588线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基本上覆盖华北、东北辽宁沈阳、吉林长春等地区,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潮湿闷热。
我国夏季的雨带是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从南往北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8月初到达日本、韩国、我国江淮一带,受此影响华北、东北地区迎来多雨季节,而近几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太多,也闯起了关东,竟然突破京津冀,来到了东北,在副高控制下给东北地区带来二周罕见的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