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为何推崇何绍基书法,却贬低王羲之书法写不出大气象的东西
很容易理解!
一,王羲之的字难学,更难写。王镛别说这辈子白扯,就是再活十辈子还是白扯!练不成怎么办?诋毁呗!最好把王羲之从中国书法上的痕迹都抹除才好!王大师练不成的字都不是好字!
二,何绍基容易迷惑人啊!对于自己笔划粗糙好学,好练,对于别人可以用意象啊!意境啊!笔意啊!笔势啊!迷惑人啊!你靠近我,我满意你,我就说你行!不满意呢?你就是何绍基再生你也靠边站!换做王羲之成吗?字摆在哪里,解释一下大家都可以分辨好坏!
三,如果推崇王羲之,王大师岂不是自己告诉世人自己不行吗?
打死都不能推崇王羲之!
你好,我是京东千里行。
王镛竟然对书圣王羲之大放厥词。为了搞明白王镛为什么有如此狂傲的言论,我搞到了一块放大几千倍的照妖镜,在这块照妖镜下一切牛鬼蛇神都现出原形。
王镛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要写大气象的东西,王羲之就不够用,何绍基的小楷放大几十倍看都一点问题没有”。那么王镛为什么贬低王羲之而故意抬高何绍基的书法地位呢?
原因很简单。他说煤球是白的,他必须找出煤球所以“白的”各种证据来。
这个问题就得要从根上说起,根源就在何绍基身上。何绍基,清朝末期的书法家,有人说他是清朝300年来书法第一人。这个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先看看何绍基的书法作品。
何绍基早年临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书法,他也下了一些功夫。到他中年的时候,特别痴迷于篆书,还有是他对于汉碑极为专精。他临写的《张迁碑》,《礼器碑》达到百遍之多,在他临写的过程中,不求形似,全是出于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临写古碑帖的时候,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写,不求形似,是否能够达到神似,我们不得而知。
何绍基的独创性,在于它创造出了“回腕”书写法。他的这种书写法,被启功老先生形象的称为“猪手法”。
何绍基的隶书的书法还是有一定的功力的。
何绍基书法的最大成就就是将篆行草融为一体,神龙变化,不可测也。
我们再看看书法怪杰王镛的书法作品。
我发现王镛先生特别会“断章取义”,他忘记了何绍基曾经临写《张迁碑》和《礼器碑》,一百多遍的历史事实。记住了何绍基的不求“不求形似,全出己意”的金科玉律。看看他的书法作品是不是和何绍基的很相似。
把他和何绍基放在一起,真是抬举他了。
现在照妖镜起了作用。他不想继承传统,而是想肆意枉为。你写不出来是你没本事,何必要故意贬低别人呢。
其实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是一种本事啊。
对于王镛贬低王羲之的书法,这个不知真假,网上也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但是作为当代书法名家,我觉得他是不会对书圣王羲之不敬的,毕竟王羲之不仅在书法爱好者里即使在大众眼中也是一位神一样的存在,我们需要一个偶像,书法爱好者也需要一个得意双馨的大师作为标杆。
王镛行书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影响力自不用说了,他以一人之力推动了中国书法行书、小楷、草书的成熟,是中国书法史上开天辟地的任务,是文人书法的开创者,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史,尤其是唐代以后,就是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演变史,就连唐代独辟蹊径的颜真卿,他的书法也是学习王羲之,没有王羲之,整个书法史就要被改写。
王镛的行草书
王羲之的书法属于秀美一路,把妍美的书法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王镛批评他写不出大气象的东西是没有道理的,妍美之美和大气象之美都是美,这个有高低之分吗?就比如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你批评他没有李清照的婉约这是不合理的,同样也不能批评婉约派的李清照没有辛弃疾豪放。他们不属于一个风格。
王镛流行书风
王镛推崇何绍基的书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何绍基的书法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虽然大部分人觉得何绍基写的很丑,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我从2015年开始,学习了两年何绍基,也慢慢的体会到了他的用笔之美。
何绍基书法局部放大
何绍基的书法,看照片一般都会觉得丑,但是看了真迹,就会发现他的用笔和线条之美。
尽管王镛是“流行书风”(后来被称为丑书)的主要倡导者,我觉得把他冠以“丑书盟主”的头衔还是值得商榷的。我看过很多王镛先生的书法作品,有一种古拙之美,还是颇有些艺术底蕴的。王镛先生的所谓丑书,与一般意义上的“乱书”、“吼书”等作品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王镛先生既然极力倡导“流行书风”,其审美思维无疑会倾向于丑书的审美特点,与传统书法的审美习惯产生碰撞也就势在必然了。
何绍基书法作品
何绍基是清朝颇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书风古朴大气,奇趣横生,与傅山一样,被很多人视为“丑书”鼻祖。其实,王镛的不少书法作品也与何绍基的书风有着颇多相似之处。何绍基的楷书明显承袭颜体神韵,而颜真卿恰巧也是王镛难得推崇的一位传统书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镛要推崇何绍基的书法,而贬低王羲之的书法了。
王镛书法作品
王镛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有着时代局限性,那时候的书法家基本写不了或者基本不写大字,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也根本不能放大欣赏;何绍基则具备良好的大字功力,所以写出来的小楷放大之后依然有着大气象。
王羲之小楷局部
其实王镛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还算比较含蓄的,他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呆板至极,行书更不可观。王镛钟情于古代砖文瓦当,对许多民间书法推崇备至。相比之下,他对二王一路的书家评价都不高。他在谈到最后一位帖学代表书家沈尹默先生时,直言他最多只能写到拳头大小的字,再大便把控不了了。
应该说王镛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二王的书法的确很少见到大字,也的确有着时代局限性。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并非像王镛先生所说,放大便不可观。我们学习书法时,经常将二王的书法放大几十倍赏析,纤毫毕现,仍然感叹其笔画与结构之精妙。不过,何绍基楷书取法颜体,小楷放大后更有气势也在情理之中。
何绍基小楷
我个人认为,王镛先生欣赏何绍基书法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位书坛名家,引领中央美院书法教学的博导,不应该对二王书风带有明显的偏见。在艺术领域,争议是很正常的,不过最好能理性而全面地分析问题,以免对书法爱好者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对王镛为何推崇何绍基书法,却贬低王羲之,这是他个人的看法,只代表他个人观点,没有广泛性,所以没有讨论的意义。不如我们多了解一下何绍基本人。
何绍基,被赞誉为“晚清书法第一人”的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道光进士,咸丰时曾在四川任一省学政。何绍基以诗文、书画著称于世。
论年纪比何绍基年少,同为湖南人的书法大家、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经在日记里写过对其评论:子贞现临隶书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子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此三子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浅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同为书法大家,曾国藩早看出何绍基的书法必然流传后世。
何绍基著有《说文段注驳正》,映证了曾国藩认为他《说文》精的观点。可见其对文字学破有所长。其实作者君个人也觉得,不以文字学为基础,不能奠定真正坚实的书法根基。不通文字学研习书法,总会有遭遇瓶颈的时候,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文字学的高度精研书法才会解悟更深刻。
同为湖南人,两人的仕途也甚是迥异。曾国藩谨身慎行,堪称完人,一步一步位极人臣。被曾国藩描述为“子贞之直,对之有愧”的何绍基仅止于四川学政任上,后辗转奔波于书院执教。
何绍基的“子贞之直”也体现在他的官宦仕途中。任国史馆的史馆提调时,因建议总裁穆彰阿为三品以下官员作传遭拒而愤然辞官。在四川做学政时为了蔚兴文教也积极督学、视学。
基于如此性格,何绍基个人很崇尚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赞其“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观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
于书法一道,何绍基倡碑派,书风自成一体。秦汉篆籀、南碑北碑无一不精;魏晋之风、盛唐之韵无一不通。最擅长行草。
何绍基工书,早年仿北魏,得《玄女碑》如获至宝,以名其室。这是《清稗类钞》里的记载。看到这儿就想起现在风涌而起的学书法风气,无一不是先唐楷,哪儿有从魏碑学起的?祖考在日曾说过,学书先学魏晋,可选择钟繇、逸少。
通籍后,始学鲁公,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横及篆隶,晚更好摹率更。故其书沈雄而峭拔,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鬬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
书法所谓腕力,作者君理解,是一种胸有筹策、指挥应对,坚毅果决,不临事犹疑。绝不等同于力气。所以以臂上中坠重物练力气以为就有腕力的,实属可笑。孰不知如此练习方法伤筋动肌以倒不易稳重相持。
记载说何绍基为人题楹帖数以千计,句无雷同,还往往都是即兴口占。对不同人书不同语,或寄宦迹,或言名胜,或按合时序,或对晤琴书,读之可见其作书时身心之所在,及身世之所当。
只是何绍基平生轻武夫,虽巨金求之,不与。相传郭子美军门松林再奉千金为寿,并胁以刃,子贞不得已,乃书一联与之云:“古今双子美,前后两汾阳。”说起来这又是实足的马屁了。
近年来拍卖市场上何绍基书画也时有出现,只是价不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