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酒充斥的市场上,为什么货真价实的白酒反而没人相信
这现象古人叫“滥竽充数”,金融界叫“劣币驱逐良币”,假的比真的像,叶公一样,平时与龙为伴,真龙来了反而吓得钻进床下。
传统做酒的厂家槽坊,体会最深,明明的真酒,好酒,偏偏搞不赢假酒,酒精酒。关键是喝酒人还都知道假酒和劣质酒精酒喝了伤人,就这也卖不过,眼睁睁看着人们把假酒搬回家,这里的美酒傻傻的继续酒海里存着。
其实道理很简单,三个主要原因形成这个反常局面:
⒈做伪劣假冒白酒成本低,暴利。主要表现在①制造成本低,几块钱的东西能卖到几十几百;②生产很容易,几样不值钱的东西兑兑就是,要多少可做多少;③运营成本低,只要平时有打点,基本没人管。
⒉勾兑技术日新月异,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说不该用劣质酒精,我这是食用酒精,不算违规;里面给了头痛粉,喝了跟真酒一样头不再痛;添加塑化剂,跟真酒一样挂杯;各种风味香精兑进去,跟真酒一样的香醇。
⒊假冒伪劣产品,自己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就只能加大忽悠,满世界吆喝;因为暴利,就有钱吆喝,漫口谎言。想想一瓶酒成本5块,卖20块,拿出10块吆喝,还有5块可赚。这个账吓死做真酒的,200%广告费,100%的利润,想都不敢想,可做伪劣假冒的能够做到,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的产品知名度高,卖的快而多。
所以,真酒一直的搞不赢酒精酒,一般的低档粮食酒,口感没酒精酒顺,价钱比人家高,知名度不如人家大,叫人如何去选择。
谢邀。
这里引用下我们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先生的话:“固态制曲、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白酒与勾调食用酒精的新工艺白酒在文化内涵、附加值以及品质方面的显著差别。在所谓的“消费者主权时代”,如果消费者还不清楚自己购买的是否为新工艺白酒,是不公平的。
从他的话中透露出“三个”很重要的信息。
一是:“新工艺”白酒和“传统工艺”白酒之所以有现在不堪的竞争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酒企,渠道,乃至社会对白酒的知识传播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白酒的认知与选择,大多数消费者是没有很清晰的认知的,是分辨不出白酒的工艺与品质的。这是中国社会对传承文化的白酒产品所缺失的认知责任。
二是:从李秋喜先生的发言立场可以判断,汾酒作为中国历史第一文化名酒,始终保持着“从品质出发,为健康酿酒”的经营理念,且千百年来传承不变,以健康,消费者主权,品质白酒等概念来定位汾酒的形象。
三是:李秋喜先生对当下中国白酒市场表现出的“畸形”所做的“呼吁呐喊”。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白酒的宣传形式一直围绕“高(xu)大(jia)上(kong)”的形式进行媒体宣传,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环境下,各路酒企(除汾酒外)争先霸占媒体,打造高档次产品形象,逐渐忘却了白酒的本质——喝到肚子里的东西,再加上“新工艺”白酒的成熟,市场自然而然地来了一手“移花接木”,撑起来的利润空间让这些酿酒企业闷声发大财,却不管不顾白酒,一个作为最能表达中华文化的产品,所该有的品质与形象。
汾酒,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傻傻地”甩在了后面。汾酒蕴含着一种山西人的朴实,山西人的腼腆。不喜欢张扬,不喜欢展示,埋头在那里做“最真”“最踏实”的简单事,代代的汾酒人接过前辈们用心酿酒的担子,走过千年,没有任何一家白酒企业能在如此浩长的历史大河中稳步前行直到如今。这一切都该让人们知道,李秋喜先生不遗余力地为此奋斗着。
我相信,任何商业都会回归本质——品质。汾酒一直坚持,且在这样的核心下发挥各方能力来为社会,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最方便,最真的信息——汾酒做的永远是好酒。
当下白酒市场品质虽然不堪,但会好起来的,人们会慢慢认识到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工艺与品质,会认识到何为底蕴,何为文化,何为精神。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用一句话建议:想买真正的粮食酿的好酒,就买汾酒。
(注:关于李秋喜先生表达的信息仅为作者理解,不代表本人观点)
酒精酒,应该就是液态法酿酒的俗称吧,说白了就是乙醇加水加四酸四酯等香味物质,其中乙醇就是酒精,水负责稀释调度数,香味物质负责口感和香味。
我本人不推荐这种所谓的酒精酒,说不好听的,品质没法保障,不是专业人士都不知道喝的是什么,假酒都当真酒喝了。讲个故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几年前去东北出差,一个酒厂,酱香型的,几十年前茅台厂援建的,虽然已经停产了,但是窖藏的酒真是太好了,真不比茅台差,当然喝的不是基酒,是总工亲自勾兑的酒,懂酒的应该明白。这位总工老师,以前是泸州老窖的,退休后被聘请到这个酒厂,老爷子矍铄,而且绝对专业。给我说了很多故事,比如瞧不上五粮液,没有泸州老窖的援建,五粮液还就是个作坊,哈哈。
重点来了。我不太懂酒,但是跟老爷子相处了一段时间,也算学了些知识。比如,白酒都是要勾兑的。老爷子经常会说现在的白酒厂都黑了心了,一开始我不太理解,直到,有一次我俩聊到这个话题。老爷子拿出一些试剂,就是酒精水酸酯什么的,给我调了一小杯酒,然后拿出一瓶五粮液,也倒了一小杯,然后端给我,说尝尝哪个是五粮液,哪个是调的酒。我试了一下,以我品酒的水平,真的是无区别,口感,香味,辣度,完全一样。我真是服了。
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如果想要,这些所谓的名酒,几乎都可以通过液态法仿制,除非的真的品酒师,根本喝不出来。各位到底喝下去的是什么,自己琢磨吧。而且,更黑的,一个酒厂的产能是有限的,扩大超能,不光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还要耗时。所以,即使是名酒,今年产量五千吨,看卖的好了,明年就一万吨,您猜猜这多出的五千吨哪来的?哈哈。
现在的白酒业,已是酒精酒充斥的天下,最大的问题是白酒业自降标准,允许这样的“垃圾酒”进入市场,真正传统纯粮酿造白酒又营销炒作成天价,进而攫取商业暴利,爱酒者也只能望天价而一声长叹,所以,想要在这么疯狂的白酒业现状下选纯粮酿造酒难上加难,特推荐如下:清香型:53度出口汾酒、56度红星二锅头(小扁瓶);浓香型:52度剑南春、52度泸州老窖特曲、55度古井贡酒、46度纯粮绵竹大曲;酱香型白酒:53度茅台镇的酒(严选定制)、53度四方酱酒(泸州出品)、52度北大仓酱酒、53度武陵源酱酒、53度赖茅(2000年之前生产);凤香型白酒:55度西风酒等。
对我国的白酒真的让人很无奈。白酒市场是我国对于假货容忍度的最真实体现。好好地酒堂而皇之的区分出来什么勾兑酒。买酒的人先要进修好酒类鉴别。勾兑酒的出现有他的时代因素。不能一成不变。现在有多少人因为长期饮用劣质白酒患上肝癌。真的很无语!
九十年代初期十七大名酒值多少钱一套
九十年代初期,概括十七大名酒,有茅台,泸窑,汾酒,五粮液,剑南春,郎酒,董酒,洋河,古井贡,西凤,双沟,双兴,黄鹤楼,宝丰,武陵源,沱牌,宋河酒等。
价格最高的是茅台一百二十元左右,五粮液九十元左右,剑南春六十元,郎酒六十元,古井贡三十元,洋河,双沟,双兴近三十元,其余不足二十元。
九十年代初酒分类没现在这么多,那时正做商业,负责糖酒副食品业务,这类酒都接触过,也熟知价格,曾设想搞个名酒组合包装,价格也算出来了,不足600元,当时职工工资150元是不错的了。
名酒收藏实质是一种爱好,做为投资不去苟同,可以说是有价无市,你去收一瓶名酒试一下,再转手卖出,有要的就不错了。
商业改制时,将卖不掉的酒都存家里了,至今还有,没有传说的那么香,那么醇,正规场合还拿不出手 ,酒类收藏只是懂酒人的一种心理享受,或者是给过去的岁月留点印记!
九十年代十七大名酒收藏是个伪命题。
大家都知道,老名酒名气很高,许多酒友都希望自己能够收藏一套,甚至许多刚入门的品酒师都有这个想法。既然是老名酒,品质自然可靠,感觉挺有意义,所以想要收藏。这个可以理解。
那为啥酒虫不支持大家收藏全套十七大九十年代老名酒呢?
我们来看收藏老酒的意义何在?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老酒越来越老,酒体品质越来越高。“酒是陈的香”,所以老酒自然就是极其珍贵,只有靠时间才能够换来的“好酒”。另外收藏老酒有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等。
酒虫要问大家一句话:“如果你收藏的老酒,既没有变的更老,也没有变得更好,你还会花大价钱来收藏这个老酒吗”?我想你的回答肯定是不会。但老名酒不是说都是好酒吗?为啥有的不具备收藏价值?
不管是不是名酒,我们要看这个酒的基因:第一,这个酒的度数是不是五十度以上?可以说十七大老名酒里边有好几个都是低度酒。低度酒一般来说不太适合收藏,因为储藏时间久了,酒精度会更低,酒也会水解。
第二,用于收藏的酒,必须是优质纯粮固态法白酒,如果我告诉你,你要收藏这里边有固液法白酒,收藏以后酒体基本不会越变越好,你还会收藏吗?自然不会了。
第三,为什么收藏界情有独钟,90%以上都是收藏53度茅台酒以及其他53度酱香型白酒?是因为直到现在,大曲酱香酒里边的主体香没有被发现,所以无法人工合成香精香料。大曲酱香酒本身也不能外来添加任何外来物质。
另外,大曲酱酒是由七个轮次生产出来,直接经过这七个轮次酒勾调配伍而成,自然而然就是53度,不需要加浆(水)降度,这样的酒收藏,其风味物质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而且会伴随时间越长而越来越多。可以说,你收藏过程中的每一天,只要是优质大曲酱香坤沙酒,酒会越来越好。
酒虫在中国白酒收藏界第一个提出:以陈酿(老熟)价值为基础的收藏,才真正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