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天气
1. 青州古城的天气是多变的。
2. 这是因为青州古城位于山东省,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受到东北季风和海洋气流的影响,天气变化较为频繁。
3. 在春季和秋季,青州古城的天气宜人,气温适中,适合旅游和户外活动。
夏季炎热潮湿,气温较高,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冬季寒冷干燥,气温较低,需要注意保暖。
因此,青州古城的天气需要根据具体季节和天气预报来合理安排活动。
晴转小雨。
青州古城自西汉初年始,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满洲驻防旗城等六座古城,作为整个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
从曹丕到曹叡,仅两代皇帝,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这事,往大了说,是士族的崛起,抢夺了皇族的政权;往小了说 ,就是曹家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而且还子孙单薄。
曹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除了逼汉献帝的禅让,肯定要得到当时的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于是双方在默契的妥协下,曹丕认了九品中正制,换取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称帝。
九品中正制其实只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而这个人才选拔制度的标准就是出身,只有出身好才能当大官,这样满朝文武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全是出身士族的人,或者全是士族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就结成大大小小的士族团体,这个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和世代为官的政治利益,但是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一把双刃剑,在保证曹丕即位的同时,慢慢的蚕食大魏的政权。
众所周知,士族世代为官后,为了保证自已的利益,不同的士族之间又相互勾结,相互推荐,结成一个庞大的士族集团,这个集团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已的利益,因而与国家和皇帝的利益不断的产生冲突,在决定国家政策时,这些士族出身的官员,难免会牺牲国家利益而优先保证自已的利益。
这样一来,皇权就衰弱了。如果皇帝能力强,能够强力控制朝政和摆平百官,那么皇权还能延续,如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一旦皇帝能力平庸,或者年纪尚小,如曹芳,不能理政的时候,政权就会旁落,如果政权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如司马懿,那么大魏的江山就会不保。
到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与以曹爽为代表的皇族集团争权时,满朝文武官员都站在了司马懿的身后,而对抗曹爽,曹爽失败,皇族衰弱,自此没落。
这也就是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之后,政权就开始衰弱的根本原因。
另外曹丕、曹睿二位君主的寿命较短,且后代子孙稀少也有一定的原因。
曹操在世时,可有20多个儿子,人丁兴旺,且人才辈出,到了曹丕这一代,就开始子孙单薄,曹丕共有10个儿子,第2子和第3子很早就去世了,有6个儿子在壮年去世,也就是22岁之前就死了,有些甚至没有留下后代就去世了,除了长子曹睿活了34岁外,只有东海定王曹霖活到了高平陵政变的那一年。
而曹睿虽然活到了34岁,可是连个亲生儿子也没有,就连继承皇位的也只是找来的养子,曹睿一脉绝后。
皇帝壮年去世,继位的皇帝肯定是年龄更小,根本无法掌握政权,也为权臣夺权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曹魏政权衰弱的原因之一。
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政权的实力非但没有日渐衰败,反而是处于上升期,实力在不断增强。曹叡在位期间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了鲜卑,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虽然曹叡无法与其祖父魏武帝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位守成之君,曹叡还是相当合格的。曹魏政权逐渐衰落是在曹叡去世之后,与曹叡有关,但不完全是曹叡的责任。
曹魏政权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司马氏的崛起,逐渐架空了曹魏政权。但是,衰落的仅仅是曹魏政权,而司马氏主导下的魏国,实力并没有衰弱,依然是三分天下中最强的一家。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灭吴了。而司马氏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魏文帝曹丕父子的短命!魏文帝曹丕在位仅仅七年便去世了,年不满四十岁。魏明帝曹叡也仅仅在位十三年,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了,而且连一个儿子都没有活下来,全部夭折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曹丕一脉很可能存在一些家族性的遗传疾病,以至于父子二人身体都不是很好,四十不到便去世了。岁月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到底是什么病,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曹丕父子都不长寿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事实上,早在魏武帝曹操活着时,曹操、曹丕父子便已经意识到了司马懿的能力有可能会对自身产生威胁。但是,彼时的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野心、甚至反心,而且能力也的确相当出众。因此,曹操父子对司马懿采取了且用且防呢策论,用、甚至重用司马懿,但却始终不允许其染指军队事务、培植私人势力。因此,直到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马懿一直在文官圈子里打转转,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到魏明帝曹叡即位时,因为魏武帝曹操时期的战将逐渐老去,元戎凋零、新人又青黄不接,但是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的对峙却丝毫没有松动,三方摩擦仍在继续。可是,对外作战就必须有将可用,而且必须是能够可以统领三军的指挥型人才,光能征战沙场的一介武夫肯定不行!因此,颇有些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得司马懿进入了曹叡的视野。此后,曹叡开始对司马懿委以兵权,使得司马懿能够染指军队、开始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潘多拉盒子自此打开,曹叡此举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埋下了伏笔!
彼时的司马懿虽然掌握了部分兵权,但是曹叡对他也并不信任,还是处于一个且用且防的阶段。同时,因为司马懿刚刚掌握兵权,也不敢过于放肆,总体上还是以“曹魏忠臣”的面目出现的。而且,曹叡的帝王权术颇得祖父与父亲的真传,那是玩得炉火纯青!如果曹叡没有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司马懿短期内想要做大,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偏偏天不假年,曹叡年纪轻轻便一病不起了,过继的嗣子曹芳(曹丕胞弟曹彰的孙子)才七岁,根本无法扛起曹魏的江山社稷。于是,曹叡只能选择辅政大臣“托孤”,而这个辅政大臣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文武双全的司马懿!但是,曹叡对司马懿是真心不放心,怎么办?最终,曹叡采取了老办法,且用且防,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但是,在司马懿之上又设置了另一位辅政大臣,那就是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在曹叡看来,曹爽的父亲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堂侄兼养子,小宗之后的身份注定了曹爽无法“合法”成为皇帝,同时曹姓又使得曹爽对曹魏政权有着自家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会死心塌地维护曹魏政权。对于司马懿而言,曹爽是曹魏宗室,地位本就在其之上,加之曹爽位居大将军,对于司马懿的确是个不小的牵制。如果一直维持这种权力平衡,倒不失为一个维护皇权的好办法。
但是,曹爽掌权伊始,为了能够抓权、专政,不仅软禁了郭太后,而且开始始极力排挤司马懿。最终,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把戏,企图架空司马懿。但是,经过魏明帝曹叡一朝十三年以及与曹爽同受顾命的这几年的发展,司马懿在军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虽然被明升暗降,但是司马懿在军中的势力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了。就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十年之后,司马懿利用曹爽随时任皇帝曹芳祭祀曹叡高平陵之机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率军控制了整个京师,并借郭太后之名废黜了曹爽兄弟,之后又夷灭了曹爽三族。自此,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实权,架空了曹芳,曹魏政权正式衰落,曹氏成了当年魏武帝曹操手中的汉献帝!
虽然曹氏成为了傀儡,司马师废曹芳改立曹髦,后来司马昭又杀了曹髦改立曹奂。但是,司马氏掌握下的魏国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景元四年,司马昭灭蜀,蜀汉政权正式投降。咸熙二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受魏禅,建立了晋王朝,是为晋武帝。晋咸宁五年,司马炎灭吴,三国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