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母亲的古诗词中你能记住哪几首
那有几十首,我最爱这一首: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漄,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慈亲这里是指母亲的意思,萱草是一种草本的花。古时萱草就是代表形容母亲的花,就是我们常说的忘忧草。
忘忧草就长在屋堂台阶上,自己的儿子远行去了远方,母亲自己经常靠着门,思念在远方的儿子盼归但儿子还没归来。
母子连心真不假,但总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比“儿行千里思母亲”,多得多,没办法,人间最重情意只有母亲对自己儿女的爱,没有之一。
去年有个电影感人泪下,电影的名字叫《望儿山》,故事主要情节是,有个平民母亲,她的丈夫为国牺牲后,历经磨难,把儿子抚养成才,乡试中举后进京赶考,但八年未归,母亲天天在山顶盼望儿子归来。等儿子中了壮元乘船回乡,远望山顶,母亲早已伫立山顶,化身为石。
这个电影故事当然是传说,但就是感人,让人感慨万千,泪流满面。因为谁都会相信,如果真有这种可能,母亲肯定能这样做的。
几年前我们哈尔滨市有个孩子得了肾病,医生说最好的治疗办法是换肾,这个孩子的母亲,毫不犹豫,不顾自己身体较弱,把自己的一个肾,换给了自己的孩子。人间无私大爱,唯有母亲,哪怕失去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人间最大的爱,是母亲的爱,每个做儿女的人,无论怎样做,都无以回报。让我们在母亲节这一天,给自己的母亲送上一束花,这个花的名字叫:忘忧草!
最常见的都知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游子吟》,还有: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出自《岁暮到家》,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出自《蓼莪》,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出自《渡辽水》。
1,忆母一一史可法。
母在江之南,
儿在江之北。
相逢叙梦中,
牵衣喜且哭。
母亲在长江南,儿子远在淮河以北。梦里相逢,牵衣共话,喜极而泣。
此诗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少为人知的亲情一面,感人泪下。
2,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䍩。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葛藤枝条长,蔓延到山谷,叶子长得旺。黄雀来回飞,停在灌木上,声音叫得响。
葛藤枝条长,蔓延到山谷,叶子长得密。割了再水煮,做成夏布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老保姆,回家走一趟。先洗我内衣,再洗外边装。不要统统洗,回家看爹娘。
这首诗写女子准备行装,打算回家探望爹娘。
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后世称回娘家问安为"归宁",出于这首诗。
3,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𠗕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和风南边来,吹拂小枣树。枣树长得旺,全靠母操劳。
和风南边来,吹拂大枣树。母亲样样好,我们不争气。
树靠泉水浇,泉在浚地下。养了七个儿,母亲多劳苦。
黄雀叫得欢,声音多好听。养了七个儿,难慰母亲心。,
这首诗表现了儿子感念母亲的操劳和培养,责备自己没能成材。
选自《诗经.国风.邺风》。这是较早的孝母诗。
4,卖书祀母一一吴嘉纪。
母没悲今日,
儿贫过昔时。
人间无乐岁,
地下共长饥,
白水当花荐,
黄梁对雨炊。
莫言书寡效,
今已慰哀思。
母亲去世,到现在还悲伤难忍,儿子比以前还要穷了。人世间没有快乐的时候,和地下的母亲一样还在忍饥挨饿。就拿一杯清水当作祭品,雨中煮点高梁当饭。不要说书籍没啥实用之处,今天可以拿来卖掉以祭奠母亲,这样可以稍微慰藉一下我的哀思。
此诗语言朴素,写母亲逝后,诗人贫困,卖书以祭祀母亲的亡灵。感情沉痛深切,催人泪下。
。
经典的描写母亲的古诗词有很多首,我独喜欢慈禧写的: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认为这句名典,最能反应出母亲一生对我的关心,关爱,关怀。母亲节到了,我向我敬爱的母亲致以最亲切的节日问候!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
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
上有慈母旧线痕。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
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
不见丁宁嘱早归。
《忆母》
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二十年前的电视剧《创世纪》你还有印象吗?它的大结局是什么
《创世纪》是TVB出品的时装商战电视剧,讲述了叶荣添,马自强,许文彪三个人白手起家的奋斗史。单纯的创业者是如何成长为诡谲的企业家,大家的事业爱情又是如何成长,都在这部剧中得到了讲述。《创世纪》大结局也算是一个美好的happy ending了,张自力翻车死了,叶荣添成了最后的赢家,马自强与田宁走进了婚姻殿堂。
在《创世纪》最后几段情节中,叶荣添与高水根计划和张自力交易,但高水根之前就中了枪伤,在路上就死了。叶荣添为了骗张自力,假装是自己杀了高水根,张自力将叶荣添掳上车,两人开车在路面上行驶,结果大雨引发了泥石流,泥土把车死死压住,张自力和叶荣添就这样被困在了车中。封闭而狭小的车内空间,空气越来越稀薄,两人在车中仍是互不退让。但死亡已经摆在了面前,最后两人言语松软下来,化干戈为玉帛。张自力缺氧而死,死时仿佛看到了许文彪,他对许文彪说路是自己选的,然后就死了。
叶荣添缺氧导致昏迷,但在关键时刻救护人员赶到了,救出了昏迷的他。田宁也浑浑噩噩,称自己在海边散步,却走进了海里,大家乱成一锅粥,马自强一个人撑起了公司。在马自强外出出差时,竟然遇到了被渔民救起的田宁,两人终于在一起了。
美娜在临走前吻了一下叶荣添,叶荣添忽然苏醒了过来。时间一晃已经是十年后,无烟城已经落成,马自强和田宁也儿女成群,许文彪的儿子长大成人,美娜也从内地回来,原谅了叶荣添,大家的生活都变得和谐美满,幸福快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你如何理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我的理解如下:
一,这两句诗的出处。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诗《赤壁》。全诗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上两句通过沉沙里未销蚀的折戟,点明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慨,并由此引发联想和议论;下两句的联想和议论,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周瑜的便利,赤壁之战的胜负则正好相反,乔氏姐妹会被俘虏到曹操的铜雀台里。
二,“东风”、“铜雀”、“二乔”释义。
东风释义:
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二十三万人马号称八十万,进犯东吴。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合,以东吴都督周瑜为主帅,率八万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火烧赤壁时,曹军在西北,孙刘联军在东南,正当隆冬季节,多是西北风,少有东南风。
小说《三国演义》里说,周瑜周密部署了“群英会”、“打黄盖”、“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等一系列火烧曹军的计划后,正在江边查看军情,战旗旗角拂在脸上,周瑜陡然想起一事,口吐鲜血往后便倒。随即卧床不起。
诸葛亮前来问病,十六个字说出了周瑜的病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之后,有了诸葛亮“借东风”的精彩情节。
虽然那是小说家言,但说明了“东风”对于周瑜的火攻之策是何等重要。
铜雀、二乔释义:
铜雀即铜雀台,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袁绍,在邺城挖出一铜雀,为彰显自己平定天下的功绩,命曹植负责修建了铜雀台,并作了名传千古的《铜雀台赋》。
二乔是东汉名臣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
曹植的《铜雀台赋》里说:
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意思是,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杜牧活用《铜雀台赋》里句子,赋予了“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全新的含义。
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说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把“二桥”改为“二乔”,说曹操建铜雀台,并写了《铜雀台赋》,要把孙策和周瑜的夫人抓住,放在铜雀台里作乐。
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真正含义。
这两句诗虽字面意思明白如话,但“春深”里二乔被“锁”于铜雀台的情状引人遐思,“周郎”之尴尬跃然纸上。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本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同是咏史,宋代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里,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谈笑却敌,风流潇洒。
杜牧却从反面着笔,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反而揭示出赤壁之战借东风之便的侥幸,形象地假想其没有偶然的东风,失败后受辱于敌的窘况。不难使人联想到魏晋时期阮籍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杜牧创作了深刻入骨的政论文《阿房宫赋》,两年时间完成《孙子十三篇》注疏,以及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都反映了他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其面对内忧外患,无缘置身其中力挽狂澜的不满,与他表现"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气概的诗句,表现角度迥异,但用心则一。
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赤壁》,在下以为,要准确解读其中的意思,首先需要对诗中的几个典故做基本的了解:
首先是“东风”。东风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东风,讲的是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军连营典故。
其次是“周郎”。周郎即三国东吴名将周瑜,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指挥。
再次是“铜雀”。铜雀即铜雀台,曹操修建。因其子曹植在《铜雀台赋》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描述故而得名。
最后是“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据传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嫁给周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说服周瑜共同抗曹,故而用激将法,说曹操取江东实为贪图二乔的美色而来。
所以这句诗从字面,其意思是假如东风不与周瑜方便,那么赤壁之战肯定是曹操取胜,二乔都被关在铜雀台了。但从更深的层面,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一、点明了赤壁之战胜败的关键是东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和时代兴衰的洞悉。
二、暗含对周瑜的赞美。这句诗表明了周瑜作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苏轼对周瑜的赞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暗含对曹操爱好习性的点评。传闻曹操风流好色,尤其对已婚妇女有独特的爱好。
四、显示了诗人才情与风流。如“春深”、“二乔”等描写,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用带有风韵的词汇描述出来,让读者对赤壁之战有别样的体会和认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这两句是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绝句《赤壁》。 诗的大意我不再重复了。这诗肯定了联合起来,共同对敌的重要性。不过,在全世界遭受猖狂瘟疫的今天,小编选自这两句诗,有着令人深思的理解。诚然,我国抗病毒取得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成效,这成效深受全世界各国赞叹。我国抗病毒见成效而其它国瘟疫爆发成髙潮,面对多国瘟疫爆发,我国应不应该去援助?这就好比当时的赤壁之战,如果当时不联合抗曹,东吴必灭,东吴灭,刘备也为期不远而灭。今天,全世界疫情爆发,我国抗病毒虽说是取得成功,如不支援其它国联合起来抗病毒,我国抗病毒取得的成功也是徒劳。只有我国援助其它国共同抗病毒,才是完全彻底的抗病毒胜利。我这说法对不对,各位网友指教。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后来的诗论家对此有一番议论:“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