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水攻还是火攻
汉昭烈帝刘备为兄弟关羽,张飞报仇,率领水陆大军75万发动了三国著名的夷陵之战,最终结果被东吴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打的大败而归。
刘备为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心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谏,率领吴班,黄权,张楠,冯习等将领御驾亲征,开始很顺利,东吴大都督陆逊诱敌深入,拖延至深秋,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
你见过的最美的夕阳是在哪里
用相机、手机如何拍好落日晚霞?有什么技巧?
晚霞是非常美的风景,但很多时候,眼睛看见的风景很美,拍下来就会很一般,不是曝光过度,就是太灰太暗,或者角度不好。怎么能拍好落日晚霞呢?夕阳无限好,不怕已黄昏。怕不怕,就看你的技巧了。这里先强调一下:拍夕阳的重点就在于突出第三者(即是除了夕阳和静物以外的),它是拍照的核心。
夕阳的美,在于她亮点的黯淡,光晕的扩散。这个光晕的选择以三七、或者黄金分割比例为最好,最能符合人类的审美。
夕阳的美,在于她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晚霞。突出晚霞的作品必须用映射来体系,比如这幅通过水面的反射。她是霞光万丈。通过增大光圈来对细节体现的更深刻,但这不是一定的,也可以根据自己想展现的来特殊刻画。
1、时间:
很多朋友以为我要说废话,拍晚霞,当然要傍晚去。这么想就错了,这么做是不会拍出漂亮晚霞的。 要在傍晚之前去,提前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到你要拍摄晚霞的地方,踩点。观察哪里拍摄角度更好,哪里拍摄视野更好,周边都是什么环境。
2、调好设备:
a、手机可调节的参数很少,测光和对焦没有分离。因为手机比较直观,通过屏幕,我们就可以判定照片的明暗。如果过暗,点击屏幕暗部对焦,画面整体亮度就会有提升。如果过亮,点击亮部对焦,画面就会变暗。光圈:为了使得画面各处都清晰,光圈要小于F8(就是F后面的数字比8大。现在很多手机可以调节)。感光度:晴天,ISO设置为100就够了。手机上设置。
b、单反设置:
对焦模式:单次自动对焦。
对焦区域选择:如果想拍丝状的水或云,要对焦在前景固定的物体上。如果不是拍云或水,广域对焦即可。
测光模式:不要前景和背景虚化的照片,尼康用矩阵测光,佳能用评价测光,不同名称一样的意思。(这两种测光很安全,可以理解为,设备对所见区域光线强度取平均值。这样就不会有过暗或者过曝的地方了。)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您拍出漂亮的晚霞照片。
下面图片,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夕阳,我的家乡小溪塔。
前六张华为手机拍摄(原图)、后三张佳能EOS500D拍摄(原图)。
我见过的最美的夕阳是在家乡。那是在小学四年级时,也是在秋天,一天老师教我们学谚语,其中有句就是:“早上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干死卡麻。”(注:卡麻就是青蛙的俗称;发霞就是朝霞或晚霞)结果下午放学后就看到西边天上,霞光万道,直插云霄,简直是美呆了。于是,这次夕阳的美景连同这个谚语就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夷陵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征战了三十多年的刘备,为何会败给陆逊
话说吕蒙趁关羽镇守关羽之时,连蒙带骗,终于率领东吴将士渡到了荆州。然后大家都知道,吕蒙兵不血刃就夺取了荆州。关羽则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下令斩杀。
关羽死后,刘备悲痛欲绝,当即表示要率兵杀向东吴,为他二弟报仇。不过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苦劝刘备,让他务必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为什么呢?因为国仇大于私仇,蜀汉最大的敌人不是东吴,而是曹魏。刘备这才被劝住了,整天以泪洗面,哭祭关羽。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三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领七十万大军讨伐东吴,这就是夷陵之战。结果,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刘备于夷陵。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发动夷陵之战,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我将根据演义的记载,分析如下。
首先,刘备求胜心切,太过轻敌了,而“骄兵必败”。
刘备当时率领七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进攻东吴,可谓是来势汹汹,志在必得。东吴方面得知消息后,文武百官皆惊悚,不敢迎战。之后,诸葛瑾前去蜀汉,觐见刘备,对他晓以利害。哪里知道,刘备此时已经怒气充斥心中,他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一定要讨伐东吴。刘备还说,如果不是看着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今日一定将他斩首。
诸葛瑾回到东吴,将刘备的话告诉了孙权。孙权听到后,一脸恐惧,说道:“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东吴就危险了。”可见孙权也认为,刘备大军不可战胜,东吴危在旦夕。
刘备自己就更是这样认为了,他一路披荆斩棘,击败孙桓和朱然五万大军,直接抵达了宜都。之后,降将糜竺和傅士仁害怕刘备,杀死了马忠,打算投降刘备。刘备看到他们,当即大怒,将他们斩首示众。此刻,刘备大军的士气达到了顶峰,孙权方面则人人胆战心惊,日夜嚎哭。这时候,步骘就向孙权献计:“现在范强和张达二人还在东吴,可以将此二人送回蜀汉,让他们将荆州交给刘备,以表求和。”孙权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结果刘备仍然不满意,杀死了范强和张达。
从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看出,刘备如果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狂妄了起来,压根不会兵败夷陵。
其次,东吴主将陆逊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夷陵之战,东吴要是没有派出陆逊,刘备恐怕就不会兵败了。
陆逊,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足为惧。其实他自幼饱读兵书,对军事极有见解。他知道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来势汹汹,不可轻敌,更不能主动迎战,要坚守不出。
这一做法,军中大将甚是不满,尤其是韩当,当即表示要去击败刘备。陆逊阻止了,他说刘备大军气势正盛。如今之计,只能据险而守,不能出战。等到刘备将大军驻扎在森林时,自有御敌之策。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话说刘备大军节节胜利,来到了川口,大军接连七百余里,前后四十座营寨,白天旌旗蔽日,夜里火光滔天。刘备看到眼前的景象,开心地笑了。马良知道敌将是陆逊,告诉刘备:“陆逊之才,不亚于周瑜,不能轻敌。”刘备却完全不把陆逊放在眼里,说:“我用多年,难道还惧怕一个孺子吗?”
刘备的失败是注定的,从他轻敌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眼看天气就要炎热了,刘备为了给大军解暑,将军队全部移于茂林之中。陆逊得知后,当即大喜,之后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火烧七百里连营”。原来陆逊一直坚守不出,等的就是刘备驻军林中。这样一来,他只要让众将手持一把火,就能大破刘备七十万大军了。
最后,刘备发动的是一场不义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场战争,结果都是发动战争的一方,兵败如山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要的原因,当然是防守的一方准备得充分,攻击的一方大意轻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攻击的一方,发动的战争都不是正义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如此,夷陵之战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