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铁岭年单户城镇化还会实行吗
好,我无法预测2014年铁岭单户城镇化是否会实行。
铁岭单户城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政策,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因素。虽然有一些报道称该政策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实施,但是否会持续实施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建议您可以查询相关的政府官方网站或咨询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了解该政策的最新动态。同时,如果您对该政策有兴趣,也可以多关注相关报道和官方信息,以获得更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如果当年李自成没有抄吴三桂的家,而是与吴三桂合作,能将清军挡在关外吗
我个人认为,即使李自成与吴三桂合作,还是抵挡不了清军入关的步伐的。
首先我们来看清朝廷与清军方面。
首先从制度上来说。皇太极的天聪五年(1631年),一如明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后清之制度不断演进,发展到1644年其政治体制相当完备了。
从军事上来说,在这个时候经过多年发展,八旗军已经是重装步兵、骑兵、轻骑兵、轻重火器一应俱全。武备系统已经相当完善了。
可能大家有一个误解,觉得清军不重视火器。但是事实上。后金政权时期,努尔哈赤就在为他的军队谋求火器装备。在1623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就规定,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两门、枪三支;剩余九十名甲兵携炮十门、枪二十支。等到1631年的时候制成了第一门红衣大炮,并且列装部队。
在战斗力方面,八旗军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中几乎全歼了明朝十三万九边精锐。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而李自成和吴三桂如果联合起来就是要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比如说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是表现呢?
首先,我来说说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的军队尽管进行了一些后期建设,军纪稍好,但是仍然改不了这“流贼”本性。请看《小腆纪年附考》的叙述:“自成初入关,自以为故乡,所过屯镇,慰谕父老。未一月,军士束丁男为奴,突入庐舍,剽掠妇女”。一开始还装装样子,后来干脆是原形毕露,漫无军纪。
在进入北京后,自以为坐稳了天下,更是军纪败坏,《明季北略》载:“贼兵初入人家,曰借锅爨。少焉,曰借床眠。顷之,曰借汝妻女姐妹作伴”。入京不久,本性大爆发,就开始奸淫掳掠了。
这两则史料反应了什么?首先,就是李自成的军队军事纪律性很差,第二,李自成的这个政权从他入西安,和入北京后的情况看来,他的政权根本不具备任何行政能力,当然他的军队也自然不会有稳固的大后方。如果大家对这点有疑问,可以去参考明太祖朱元璋在创业阶段是怎么管军的和恢复地方生产的。
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当时虽然精锐,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在武器配备上清军并不输于明军,但是清军的数量是远高于关宁军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即便是李自成和吴三桂联合起来,也不能阻止清朝入关的步伐了。
李自成就算与吴三桂携手抗清,一样守不住山海关,更挡不住清军入关的步伐。
李自成农民军所依仗的就是人多势众,从部队士气、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上都比清军差远了。农民军进军京城,一路上顺风顺水,并未遭遇多少抵抗。进城后更加骄傲自满,从纪律到人心都严重松懈,觉得自己已经夺取天下,后面就是发财享福、衣锦还乡了。
从之前的历次战斗来看,农民军经常连明军的二流部队都打不过,如果不是明朝统治已经烂透,加上内外交困(需要同时应对关内关外多个战场),李自成别说推翻明朝了,他的下场未必会强过后来的太平军。
此外,李自成严重忽视政权建设,他后期虽然势力发展很快,却属于“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所经过地区只留下少量戍守部队,各级行政体系和地方重建工作都没有步入正轨,特别是很多投降的明朝军政官员也都心怀鬼胎。换言之,一旦清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李自成的后方能否稳固是很难讲的。
清军则不然,入关前后直到统一全国,八旗军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战力,军纪也很严,实战经验更是早就磨砺得极其丰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清军可不是逐水草而居、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游牧民族,而是已经在关外苦心经营数十载,拥有完备且运转良好的行政官僚体系的新兴政权,而且农业、手工业(能自制精良武器)和商业都相当发达,多尔衮一道命令就能从关外调来上百万石粮食接济北京城里的数十万军民。
而且,清军入关前就很注意采取分化手段,对于明朝投降官员加以收买、重用,并且在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帝报仇”的旗号,这也让许多明朝士大夫对清军抱有好感,盼着清军早点入关。
武器装备方面,清军的重甲骑兵、红衣大炮、弓马娴熟,不仅让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都挡不住,而且能够有效实现攻坚作战,再牢固的城防也难以抵御清军重火器的轰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清军就算不走山海关,一样能突破长城防线。道理很简单,因为清朝早已实现了满蒙联盟(联姻),绕道漠南蒙也可南下进攻华北和中原地区。实际上,早在明朝覆亡前,清军发起的5次入关劫掠作战,都是绕开山海关,从其他长城关口进出华北的。
李自成杀吴三桂全家是在招降吴三桂未果,在山海关跟吴三桂打了一仗,最后吴三桂要看兵败才联合后金打败李自成,李自成吃了败仗回到北京,为了泄愤才杀了吴三桂一家34口人,然后称帝第二天离开北京。
李自成从陕西打到北京,一路上应者云集,人马从商洛山的几千人迅速扩大到十万之众。在“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中,各地饥民纷纷依附,一路上开仓放粮,明军将领除了周遇吉死守武关外,其他的都不战而降,李自成很快就逼近北京城下。
李自成其实并不想打进北京城当皇帝,在进北京之前曾跟崇祯提出在陕西为王,并要崇祯给军饷一百万两白银,然后他退守河南,并愿意为明朝抵御后金的进攻。但他不知道的是崇祯此时已经拿不出钱来,于是谈判破裂,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
我们假设李自成如果招降了吴三桂又会怎么样呢?我觉得就算后金忌惮吴三桂,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李自成也会把事情搞砸。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的版图
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从四月二十七日起放纵兵士四处抢劫,尤其是富户和前朝官员,动用刑罚逼这些人交出金银,凡家有万金者,倒逼两三万,稍有不从,就用炮烙之刑。最后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但是我觉得这三千多万金银应该不是从宫中搜出,不然崇祯不会连派人送信的银子都拿不出来,这些金银应该是从官员富户百姓家中搜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心思并不是想经营北京,而是想抢个干净回西安享受,做个陕西王,他并不在意后金是不是会入关。所以就算李自成和吴三桂联手了,两个人的想法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吴三桂也许也会想着乘机坐大,入主北京。
正因为他们两个的需求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做到劲往一处使,李自成只是想搞到钱尽快回陕西做草头王,必然会让吴三桂在关键时候找不到可靠的盟友,清军还是会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