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何曹丕置蜀国不闻不问,一个劲猛攻孙吴。现在又看到了诸葛亮北伐,威震关中,反而是魏国先灭掉了蜀国。
夷陵之战后,蜀国已经是可有可无,魏吴基本不把它作为存在了。魏吴眼里只有对手,彼此对决已经到来。
可由于曹丕伐吴的江陵之战因为疫疾撤军,另一次规划的广陵之战也因为天气严寒而作罢。曹丕英年早逝,再也没有机会讨伐孙吴。
令魏吴没有想到的是,蜀汉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咸鱼翻身。经过诸葛亮五年苦心经营,蜀汉缓过来了,还扎扎实实嘚瑟了一把。这大出曹魏意料,打了曹叡一个措手不及。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曹丕病逝两年后,开始了伐魏。
由于曹魏根本没有想到蜀汉还胆敢主动进攻,得到蜀汉进攻的消息,大臣们都很惧怕,可年轻的曹叡却很开心。说:“正愁蜀汉龟缩在山里不出来,不好收拾他,现在出来了正是我打败他的好时机。”
朝中的大臣尚且害怕,就更不用说近十年毫无战事的西北州郡,疏于防御,听说诸葛亮大军北伐,自然更加惧怕。
诸葛亮屯兵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投降了诸葛亮。诸葛亮初次出兵,可谓是威震关中、陇右。
这跟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开始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刘备发动伐吴之战,一开始势如破竹一样,在对手毫无防御的情况下,取得战役初期胜利,这算不得啥。
常言道,奶胖不算胖。蜀汉所有的战事包括前期的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是突然袭击。看上去气势很雄壮,三板斧之后,也就偃旗息鼓啦。
诸葛亮也一样,由于安排马谡守街亭这一重大战略失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之后的历次北伐,也几无大的收获。
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屡屡无功而返,充分暴露了蜀汉势力严重不足。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主政时期,认识到了蜀汉的不足,几乎没有挑起对魏国的战事。魏国延续曹丕时期的策略,还是把东吴作为主要的对手。
姜维主政时期,又重新拾起了诸葛亮的衣钵,更加频繁的伐魏,姜维就是典型的“狗不咬用棍捣”的套路。
魏国不讨伐你,你惹他干嘛呢?
等魏国跟吴国决战的时候,你背后弄他一下。吴国不亡,蜀汉就安全。
但姜维屡屡北伐,把蜀汉的国力彻底拖垮啦。
既然吴国不好对付,那就先把蜀汉灭了吧。蜀汉已经侥幸多生存了四十年,再存在下去,不说魏国,就连刘禅自己也没情绪啦。
之所以曹丕置蜀汉于不顾,先灭吴国,是因为魏国在实力上有灭掉吴国的可能。只要吴国一灭,蜀汉就会缴枪投降。
但曹丕依然不走运,屡屡遇到意外情况的发生,没有实现自己的意愿。
试想一下,夷陵之战后,曹丕随便派遣一员大将,从汉中出兵就会灭掉蜀汉。那时的诸葛亮已经无能为力,再组织像刘备那样的汉中保卫战啦。但曹丕过于轻视蜀汉,没料到诸葛亮沿袭了刘备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居然咸鱼翻身啦,这也是历史的偶然性。
等司马昭腾出手来,决意要消灭蜀汉的时候,蜀汉就在劫难逃啦。
曹丕先灭吴再灭蜀,跟司马昭先灭蜀后灭吴,都是很正确的战略,只不过司马昭比曹丕运气好一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根本区别。
是形势决定了魏国一定要先灭亡蜀汉,而后再消灭孙吴政权的。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是蜀国。无论是从地盘对比上,还是从人口和财力、物力对比上,蜀国都是最弱的。而且正是因为蜀国人口少、财力弱、地盘小,所以其持久作战能力也不会太强。而吴国在实力上虽比魏国差,但却比蜀国强。吃柿子要捡软的捏,所以魏国当然要先消灭蜀国这个较弱的对手,然后再利用蜀地的有利地形对东吴实行西、北两面夹击了!
(魏、蜀、吴三国疆域图)
其次,蜀国的实力本就弱于魏国,但却一直以正统自居。因此蜀汉政权便一直希望能够消灭曹魏,重新入主中原,并最终消灭东吴,再度一统天下。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行动,其后又有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战争,而这些战争行动却并没有夺取中原寸土,反而透支了蜀国国力。故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便有了《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的后果。到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时候,蜀国己经是疲惫不堪,国内百弊丛生了。故而这个时候,正时曹魏“趁蜀病,要蜀命”的最佳良机,因此魏国才会大举兴兵灭蜀。
(忠诚的化身——诸葛丞相)
最后,蜀国的核心统治区域在益州,汉中是其门户,而南中虽然辽阔,但却因经济发展落后,部族关系复杂,所以并非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因此真正留给蜀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并不大,所以对魏国来说只要拿下了汉中与成都,则消灭蜀国的战争便是大局已定了!况且此时的蜀国不仅国力已衰,又兼內部人事不和。因而已经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立国条件中的“天时”与“人和”,只是凭着地利在苦苦支撑罢了!而地利却并非是无法突破的,因为再好的地利也要靠人来守护!因而魏国在扳着手指计算了一番后,还是做出了灭蜀的决定!
综上所述:即便是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奔袭成都的行动,蜀汉政权仍然是难以长期和钟会在剑阁对耗下去——蜀主刘禅仍将会在内外交困之下难以坚持下去,最终仍将在偷降派的怂恿下,向魏国投降了事!
(末亲政时的蜀主刘禅——小名斗斗)
我的答案:虽然诸葛亮曾经数次北伐,震慑曹魏,但在他死后的二十多年里,蜀国的自身综合实力,始终在走下坡路。而魏国,却在司马家族的手里日益强大。灭掉最弱的蜀国,只是顺势而为,也是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
天下十三州,蜀国只得其一
想要持续发展,地盘必须大。地盘大了,人口相对会多,经济、军事的发展,都离不开充足的人口。天下十三州,曹魏九个,东吴三个,蜀国只有区区一个益州。随着三国相持的时间不断增长,实力的差距也逐渐拉开,最终地盘的大小成了综合国力的排名。
地盘过小是蜀国的先天劣势,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对这种劣势心知肚明,因此屡次北伐,并征服南中地区。一系列军事行动,吞并魏国一统天下只是最终目的,而直接原因则是为了改变蜀国人口过少和统治区域过小的窘境。没有足够的统治区域,相对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小,长此以往,蜀国国力必定落后于曹魏与东吴。这也是诸葛亮没有等着“天下有变”的时机,便急于北伐的原因。
可惜了诸葛亮的吞魏之志,天不遂人愿,到死,他也没能为了蜀国更进一步。面对强大的魏国,蜀军已然困难重重,加之自身交通的不方便,军队与军需运输步履维艰,数次北伐,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民安定而后用之,到连年北伐蜀人愁苦,蜀国经济军事全面衰退
前面说了统治区域的问题,地域的局限性导致蜀国经济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诸葛亮时期,整合了南中地区,促进了蜀国商业、农业的发展。虽然“无岁不征”,但本着“民安定而后用之”的前提,国家内部基本保证了收支平衡,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诸葛亮死后,姜维连年北伐,然而蜀国的经济形势已大不如前,常年的军事作战,国力下降,已经达到“蜀人愁苦”的局面。不得不说,姜维的军事才能虽然不错,但对国家的整体把握能力,实在不如诸葛亮。
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军事力量的倒退,地域的局限性,注定人口上相对于魏吴的落后情况。诸葛亮一出祁山,仅北伐兵力就有十万。可是蜀国灭亡的时候还剩多少军队呢?全国兵力只有“士十万二千”。相比之下,魏国军事力量却有增无减,灭蜀前夕,“征四方之兵十八万”。
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落后,加速了蜀国灭亡的结局。
魏、吴以士族门阀为人才来源,蜀国人才凋零
刘备在荆州时,刘表的下属大多归附了他。诸葛亮也凭借其自身能力和魅力,招揽了一些人才。可是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呢?蜀国没有了这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前来投奔的人也少了,而蜀国本土也没有太多有用的能人。
而作为蜀国敌人的魏国和东吴,则以门阀士族为基础,军政人才储备充足。朝堂军队没有足够出色的人才,长此以往,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最终形成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处境。
绵竹之战,蜀国人心崩溃
为了一举歼灭蜀国,司马昭分析过去失败的经验,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大力征收士兵,保证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暗度陈仓,建造大船,营造伐吴的假象。其实,经验丰富的姜维已经看出了司马昭的意图,上表刘婵提醒他早作防范,并对布防做出了具体建议。可惜,天要亡蜀国,朝中奸臣当道,国主昏庸。刘禅听从奸臣黄皓的建议,完全没有理会姜维的警告。
魏国大军浩浩荡荡,开伐蜀国。经过汉中之战和绵竹之战,蜀国上下人心涣散,再无抵抗之心。魏国大军虽然占领了绵竹关,可以直取成都,但蜀国并未丧失抵抗的军队。兵力虽在,人心却不在了。随着诸葛瞻的战死,诸葛家族对蜀国上下的积极影响力,变成了整体的恐慌。百姓逃到山里,群臣慌乱,有的主张逃到南中,有的准备投奔东吴。面对人心涣散的蜀国上下臣民,刘禅不得不好好考虑了。战,已不可能,没有战心,如何能赢。逃,也不是长久之计,魏国强大,逃到哪最终都会被吞并。不如直接投降魏国,还能保住身家性命。刘禅虽然昏庸,但却不傻。他的选择,在当时的形势下,已是最好的决策。
结论
蜀国的灭亡,有先天特殊的局限性,也是后期一系列决策失误的结果,最终导致蜀国综合国力持续衰弱,远远落后于仍在向上发展的魏国。政治上刘禅昏庸,黄皓等奸臣祸乱超纲。诸葛瞻才能不足,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姜维屡屡北伐,加速了蜀国经济的衰退。可以看出,蜀国的灭亡,并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原因。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人才储备各方面分析,蜀国都在走下坡路。面对日益强大的魏国,蜀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