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三国的正史和演义差别很多: 我非常喜欢三国里的诸葛亮,在我们心里他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所以只说一下我喜欢的诸葛 我们喜欢的诸葛亮在演义被神话了,与正史差别很大,三顾茅庐历史是真的,但刘备对诸葛亮没有像演义里那样思贤若渴,刘备在荆州差不多六年才得到孔明,三顾之间的时间隔的时间好似有点长
诸葛到刘备阵营后也没有非常的重用,只是替刘备选拔人才,治理一下州县,在军事上也是一个小参谋,主要的军事管理还是在刘关张简雍等人的手里。 一个纵横天下半辈子的英雄(刘备)怎么会重用一个二十七八岁没有什么名气战功的年轻人,所以正史没有像演义里刘备得诸葛像如鱼得水,也没有后来的火烧新野、火烧博望
促成孙刘联盟应该是诸葛的第一功,但是诸葛去东吴时没有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赤壁之战时也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曹操赤壁败走时走的是华容道,但没有遇到关羽 刘备得到荆州后,又打益州,而帮助刘备得益州主要是庞统与法正,得汉中主要用的是法正,这些期间诸葛亮主要招募新军,筹备粮草,治理国家,也说明诸葛亮擅长的是管理,一直到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才真正成为刘备集团政治军事第一人,此后开始中兴大汉的北伐大业,这里还有一点没有空城计。
虽然正史的诸葛与演义的诸葛判若两人,但他绝对是一个正直的、光明的值得人们永远尊敬和学习人,他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出山才是要救百姓与水火,心系天下的国士,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后人永远传送
这差别还是大的,如果你想看小说版电视剧建议你去看97版的,后来的都是太神话了。言归正传,演义有这么一个话题说的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有志有才不能施展,所以把自己的原型写给诸葛亮这个人物。三国中其实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神,但真实的是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来盘盘那些不同。
1关羽战黄忠,三国正史里完全没有记载,还有正史中关羽还嫌弃黄总年老
2五虎上将,正史中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上将之说,刘备进蜀后,只封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为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国演义忠说刘备进蜀后就封上四人及赵云为五虎上将正史并没有记载着。而真正有五虎将的人是曹操,正史中记载曹操封的五虎将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为五虎将。
3正史中也没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孟获是个文官,怎么可能在战场上厮杀,还怎么可能被七擒七纵。这些都是罗贯中把诸葛亮描绘的太传神了。
4还有描绘诸葛亮的一个就是诸葛亮北伐两军开战,诸葛亮和王朗有个口水战,说诸葛亮骂死王朗,诸葛亮北伐那年,王朗已经死了4-5年了,所以罗贯中可能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诸葛亮身上了,这个挺有意思的,在明朝写东汉末年的故事小说,还能把自己的志愿寄托在别人身上。有没有这回事还需要考证。
5还是诸葛亮,这次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正史中也完全没有提到过诸葛亮用空城计,三国演义完全是虚构的,还有后来的军师联盟拍到空城计司马懿还和诸葛亮还联想隔空对话,有点神话的意思了。空城计用到的赵云用一座空营吓跑了曹军这确实有此事。
6死诸葛吓跑活仲达,正史中有这么一回事,但这不是想三国演义中那样是诸葛亮的遗计,而是司马懿真的心虚诸葛亮,被吓跑的。这次终于有点真事了哈哈。可能对诸葛亮有点好奇,所以演义看完看看三国志,看了好多次,有什么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都喜欢去看,还有好多的,等着慢慢补充。现在已经凌晨4点了。晚上补充。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有正史吗?那个陈寿写的《三国志》能叫正史吗?真正的正史,应是由当朝史官编攥的史实,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水分,但大体上还是尊守了当时的状态。因此《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不过《三国演义》在尊重《三国志》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小说演义的成分,具有较强故事性和观赏性,其他方面还都是尊守了《三国志》的脉络。至于有一些改动,是由于陈老先生在编攥《三国志》时也加进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还有就是通过传说编写的。例如:对吴国的描写就比较简略,且对于蜀汉后主的描写,则是贬低的成分比较多。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环境中,皇权的威严是不可否定的,蜀汉后主治理西川四十余年,怎么能一点业绩也没有呢?诸葛亮再有能力,也只是一个臣子,六出祁山也大都是无功而返,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蜀汉最终走向败落,也不能都推到刘禅身上。纵观三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吴国,吴国存在了六十余年里,都发生了什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没有详细的交待。因此,《三国志》则不能称为正史,《三国演义》则更不能与正史论之。真正的三国正史,还有待于对三国其间的历史考证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