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纳雍的毒蛇有哪些
在贵州有竹叶青、原矛头蝮、尖吻蝮、银环蛇、眼镜蛇等毒蛇。
1、竹叶青蛇
头大,三角形;颈细;尾较短,有缠绕性;上颌骨具中空管牙,有颊窝,带有毒腺。雄性最大全长77厘米,平均全长为尾长的5.1倍,雌性最大全长98.1厘米,平均全长为尾长的5.5倍。
生活于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岩石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2、原矛头蝮
头部典型的长三角形,颈部细小,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体形细长,尾纤细,有缠绕性,善于攀爬上树。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体重50—250g。
原矛头蝮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会进入室内。
3、尖吻蝮
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端由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
尖吻蝮主要栖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也能进入人房。冬季多在树根形成的天然洞或旧鼠洞中越冬。
4、银环蛇
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
5、眼镜蛇
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
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 、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常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住宅附近也常见出现。该蛇食性很广,既吃蛇类、鱼类、蛙类,也食鸟类、蛋类、蝴蝎等。属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觅食。
大方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答:1977.8米。
大方镇位于东经105○30/-39//-105○34/52//,北纬27○04/-27○12/之间,由原来的城关镇、新庄乡、对江乡、花果乡的花果村、元宝村、法书村、龙井村、箐木村、大寨乡白石村,五凤乡凉井村,小屯乡新铺村合并建成,是大方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东邻六龙镇,南与羊场镇、小屯乡接壤,西抵高店乡,西北与双山镇、东关乡相连。东西长12.23公里,南北宽10.5公里,土地总面积97.44平方公里。
(二)自然与资源条件
大方镇土壤资源丰富,主要土属有硅铝质黄壤、铁铝制黄壤、淋溶紫砂土等。主要土种有油黄泥土、大黄泥土、小黄泥土、黄泥土、煤泥土、紫砂土、黄泥田、煤泥田等。
境内高差悬殊,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最高海拔为东部的云龙山1977.8米,最低海拔为西部的对江河边1250米,相对高差727米。镇所在地位于大方县城内,海拔为1720米,大部分地区都在1300-17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小气候变化大,光热水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和光能在高处优于低处,热量则是低处优于高处。年平均气温11.8℃,最高温度为七月,平均温度20.8℃,最低温度为十月,平均温度1.70℃,年平均积温4704℃。日照时数为1335.5小时,无霜期254天,年冰冻日数较长,常在60-85天,年降雨量1180.8毫米。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和薯类。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薯类作物和玉米,小麦等杂粮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水果、辣椒等。
境内水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矿藏主要为无烟煤及硫磺矿,现已初步探明的王家坝煤田面积为42KM2,蕴藏量为3.3亿吨,所产原煤煤质优良,发热量高,含硫量低,是优质煤电化工原料。境内两大河流可供10万人畜饮用和保证工商业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