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稷山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唐、虞、夏、商境属冀州地。
春秋属晋.
战国属魏.
秦属河东郡皮氏县。
西汉属司隶部河东郡,汾南为左邑县(今闻喜);汾北部分属长修县(今新绛)。汾南为稷山亭,县东北境为冀亭。
东汉废左邑、长修二县,汾北划人皮氏县(今河津),汾南部分归闻喜县。今县城处为冀亭,汾南为稷山亭。
三国属魏司州,汾北为平阳郡皮氏县,汾南为河东郡闻喜县。
西晋属司州,汾北仍为平阳郡皮氏县,汾南仍属河东郡闻喜县。
前赵、前秦、后秦均属平阳郡。
北魏属东雍州正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闻喜、龙门两县部分区域为高凉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并置高凉郡,郡治在高凉,辖高凉、龙门(今河津)两县。此为今稷山独立设县始。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汾北属东魏、北齐,仍称高凉县;汾南属西魏、北周,西魏筑城于玉壁(今县城南6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北周将玉壁置为勋州,勋州撤销后,移绛州治于此。
隋开皇十八年(598),绛州治由玉壁移至正平(今新绛),变为绛郡,并改高凉县为稷山县,且筑城于汾河之北(今县城),邑属绛郡。
唐时,稷山属河东道绛州。
五代初属后梁河中府。
后唐同光三年(925)属绛州。
北宋属河东路绛州。
元初属晋宁路绛州。元大德九年(1305)改属平阳路,后归晋宁路绛州。
明属平阳府绛州。
清仍属绛州。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3年(1914),邑属河东道。
民国21年(1932)属山西省第七行政专员公署,27年(1938)改属第八行政专员公署,31年(1942)复归第七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36年(1947)4月稷山解放,8月,县境汾北地区仍称稷山县,属晋绥十专署辖。汾南则与河津县汾河以南地区组成稷河县,县治在今稷山翟店镇,属太岳三专署辖。民国37(1948)8月,稷河县撤销,稷山县恢复原建制,仍属晋绥第十专署辖.次年改属晋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3月,归运城专员公署辖。
1954年,运城、临汾两地区合并为晋南专署,县随。
1958年10月,稷山、河津两县和万荣县大部分地区,以及乡宁县西坡、尉庄两公社统合并为稷山县,属晋南专署。
1959年7月,原万荣县划归稷山地盘分出。1961年2月,河津县析出;西坡、尉庄两公社复归乡宁,稷山县境恢复原貌。 .
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专署(后改为行政公署),县属运城
稷山有什么好吃的
1、稷山麻花
最早享誉秦晋豫黄河三角洲的山西稷山麻花,是中华传统风味特色名吃。如今,稷山粮局的邓氏麻花,太原的稷山白丑小麻花、王志勃麻花等在国内21个省市消费者中颇受青睐。
2、稷山饼子
稷山饼子早在明朝就已出名,有圆形油酥饼、半圆形葱花饼或麻辣饼及三角形油酥饼三角类型,口味香酥适口。稷山饼子之所以特别好吃,是因为其从进料源头抓起,注重操作中的每个细小环节。特别是在用火方面,选择了成本较高的焦炭作原料。稷山饼子色泽黄亮,层次鲜明,吃起来脆而不碎,香酥适口,既是放置三天后,色香味依然如故。
3、稷山猪卷子
猪卷子主要是由猪的心、肝、肺、做内芯,用猪肠包卷而成。在稷山以翟店“春娃卷子”最为出名,该产品干净卫生、色泽鲜艳、工序严谨、配料讲究、香味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因而倍受食客欢迎。
4、稷山板枣
稷山板枣主要产区在稷山县陶村、姚村、南阳、辛庄、吴村等地,是当地的传统特产,板枣呈长圆形,体大肥硕,红光闪闪,肉厚核小,质地细密,含糖分多。大枣核小、小枣无核,色泽红艳,肉厚核小,质地细密,含糖分多,味道甘美,富有弹性,久储不干,享誉国内外。
5、稷山酿菜
酿菜是稷山县的传统菜肴,清末年间就已驰名河东,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稷山酿菜好,稷山酿菜香,不尝酿菜味,枉来稷山城。”现在,稷山县不论城镇还是乡村,设宴待客席上少不了酿菜。
6、稷山鲜桃
稷山县全县各地均有栽植,总面积约3万亩,总产量约300万公斤,主要有油桃、毛桃两大类,有曙光、早红珠、秦王桃、大久宝、重阳红等品种。从每年五月上旬开始,一直到十二月份,早、中、晚熟品种次第上市,形成了常年可供市场销售的鲜桃生产系列,产品销往东南沿海各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