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传统武术是伪文化,是假的,不属于传统文化
张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太多了,君不见,八九十年代,流行中华大地,发行量极大的武术杂志;
又或是,到了新华书店,厚厚的武术典籍也是比比皆是,古今俱全。
武术杂志,不比专业核心期刊,多是武术传承人的心得,也就是民间爱好者或传人的体悟。
民间的传人,多是一些体悟式的,照着拳理,结合实践,只言片语的文章居多,没办法,毕竟不是专业搞武术的,多是业余爱好,闲暇抽出时间,在练功之余,搞些理论研究已是不易。
学院派研究更科学化,也逐渐彰显体系化,毕竟研究不是苦练,很多身体做不到的,笔头可以做到,这里没有任何贬损之意。放到民间也是,很多古拳谱上的境界,现在的民间大师传人做不到的也是比比皆是,就是说我们从理论上搅通了,原理呈现出来,就知道的后面的方向和高度。
学院派,也正好契合了提问的朋友的话题,文化底蕴,毕竟能到学院派的老师,都是读书破万卷,读书是练武的必须,起码当下是必须,他们是榜样, 给传统武术注入更多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也是传统武术在当下重新换发新生的理论保证。
我读大学之前,家父一直订阅各种武术杂志,后来读大学武术系,毕业后从事武术工作,跟武术文献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多了。
刘绥滨大师、康庆武教授等莅临张安邦武馆指导
大约2016年还是17年,南师大的康庆武教授来我武馆做客,我曾跟他“炫耀”,我收集了建国后几乎所有的武术杂志,他很自然的说,“是的,我都翻阅过,因为太多,也花了我太多时间。”买书和读书有时候两码事,这也说明,学院派不乏做实事的教授明师,只是要看你的缘分和造化了。
我也读过一些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武术文章,质量很高,这个不是民间绝大多数人可以比拟的,术业有专攻,如果民间和学院派能做些结合,共同研究,理论研究实际,就更接地气了,说不定,传统武术的新路,就此产生也不一定。
关注张安邦,一起聊聊武林中的事!
不能,就像某些被KO的太极大师不能代表太极,某几个渣男、渣女不能代表全体男性和女性一样。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伏羲传说时代开始,大致上有经史子集、民风民俗、琴棋书画、曲艺杂剧、名酒美食等等,传统武术只能是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过去,你今天经历的,在你孙子那一辈,就成了传统,你不愿意继承,它也是烙在你的基因里的。它是在中华大地这个土壤上客观生成的,谁也没有力量去左右它,它的兴盛、衰落、它的精华和糟粕,都是时代的必然。
对传统的东西盲目继承是不可取的,比如包小脚、殉葬等等,这些必须予以唾弃,但是盲目排斥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秦腔汉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繁荣灿烂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排斥他的人,不应该给扣上某些帽子吗?
传统文化是一个集合,上面有千千万万个子集。唐诗宋词是一个子集,琴棋书画是一个子集,品茶饮酒是一个子集,戏剧、餐饮……等等是一个子集,当然包括武术也是一个子集。伪文化、假文化是一个集合,它们无法进入传统文化集合。
传统武术文化不是伪文化,是一种浓缩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主流思想是道,释、儒三家,特别是儒学是整个中国文化制度的基石,以整个体育的大局看提炼出来看,中国体育具有伦理之上的体育价值观
1、以礼、法作为规范身体活动的最高标准(礼射)
2、重视体育活动的教化作用(六艺)
3、以和谐、适度为标准的体育方法论
4、中和为用:三和:人与天、人与人、人与己。
5、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形神和谐。
6、动静适度:人的运动要达到适度,即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以上六点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身上有非常具体的表现。传统武术的演练,都有敬礼,有些套路里
还有退步施礼的起势。在所有的武术习练里,都强调“气”的应用,而气的理论更多是哲学之“气一元论”和中医学中强调的“先天气和后天精气”。在动作的编排方面,基本上是遵循”阴阳“的理论,以太极拳为例,很多动作是左右、上下、高低、动静、快慢的对称编排,这符合阴阳的理论思想。在和我们生活的很多事物是一样的理论,看看有很多宾馆门口都是摆放两个狮或是麒麟,不可能摆一个的。
在其拳术的命名时,特征更是明显,”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野马分鬃 、白鹤亮翅、右揽雀尾,这些动作名称,以动物的名称命名的拳术,虎拳,狗拳,鹤拳,蛇拳,这些思想无不表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人家西方的拳击就是直白的表述,直拳,摆拳,也没有什么套路,戴上拳套就是干。
武术是假文化,是一个人无所事事与人敌对的恶性循环的自我释放,实际上一无是处,这是一个持反对意见的人用完全不同于世俗的目光以全新的角度在审视武术而已,但是这里的认知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你忽视了武术止戈为武的含义,而把与人敌对的恶加入到了武术里面,并且以此认为其毫无价值一无是处,这里是一个角色定位的混淆,就是你所接触的以及见到的是与人敌对的赤裸裸的血腥而已,而不是正义止戈为武的历史画卷,以此来看这里你所指的内容是带有邪恶性质的杀戮,这里假如推演出来亦会是人性全无道德沦丧毫无正义可言,以此来看,这里的内容是被界定的反例,但是又有人会说正义与邪恶只是胜利者所界定的说辞而已,并且是事后的界定,而现实是他们有利益纷争,生存竞争,以此来看自然是强者的天下,弱者的末路,但是这里与人为敌本身就已经被定义了,再去拓展已会是有纵恶的嫌疑,所以这里就到此为止,并且用正义止戈为武给予终结,这样不是很好么?亦会是这个话题的最完美的答案,所有与此有违的质疑都是多生事端而已,及时制止会是一个好的结果,亦不宜再蔓延开去为好?!
哥舒翰兵败投降是怕死还是对朝廷绝望而另投新主
哥舒翰投降是在君命难违,出关打败之后坚守潼关,被手下番将火拔归仁绑了准备逃跑时,但不幸被安禄山叛军赶到,火拔归仁顺势也就投降了,哥舒翰是被胁迫投降。
可他投降之后的表现让人瞠目结舌,本来哥舒翰和安禄山关系很差,但哥舒翰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还帮忙写书信去劝降曾经的部下。然而哥舒翰的摇尾乞怜也没多活多久,不久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搞死,唐军又迅速恢复山河,安庆绪逃跑之前,把以前俘获的唐军将领全部杀害,其中就有哥舒翰,此时离他投降不过一年多而已。
哥舒翰肯定是不可能对安禄山另投新主的,他心里绝对不可能把安禄山当主,他跪下求饶,可能也不过是舍不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钱财酒色而已,单纯的想要活着吧。所以他才会在唐玄宗的乱命之下恸哭出关迎敌,因为出关打仗,不一定会死,但违抗君命,他肯定会死,前面安西军回来的封常清、高仙芝刚被唐玄宗拿掉了项上人头,明摆着的前车之鉴。
哥舒翰只是老了,人一老,就舍不得这世间的一切,谁不想好好的活着呢,只是有些人觉得有些东西比命更重要,有些人就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哥舒翰选择了后者吧。并且安史之乱和唐玄宗咎由自取有很大的关系,本来就是一点星星之火,随手可以扑灭,但他却拆掉了房子去灭火,动摇了大好的江山基业。
李白在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曾言及一位盖世英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畅达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哥舒翰。大唐一代名将,四十岁因家道衰落,发愤改变志向前往安西投军。勇武善斗,受到大将王忠嗣所赏识。苦拨海抵御战中迎战吐蕃三支人马,手持半段枪逆其锋而击,吐蕃精锐骑兵无不摧垮,由此声名大振。石堡城功坚战。损失一万人代价一举夺下此地。 此后哥舒翰屡败吐蕃,唐军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这时史书对当时的哥舒翰功劳的直接评价。
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命运逆转直下,率军迎战叛军被俘叛变。一世英名化为乌有。一代名将,为何背叛大唐?
一、受高、封两人的影响。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封常清受命组建队伍征讨安禄山叛军。鉴于叛军气势正盛,高仙芝和封常清决定拒守潼关,监军太监边令诚因索要财物不成,向唐玄宗诬灭说:“封常清败于叛贼,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抛弃陕地数百里,贪污赐给士兵的公粮和赏赐。”受到小人的诬陷,最后二人死于非命。哥舒翰兵败还朝,担心和高、封二人一样下场。
二、和奸相杨国忠有隙。哥舒翰和杨国忠素来不和。自高、封人被斩后,哥舒翰奉唐玄宗之命出征潼关,在当时的情况下哥舒翰认为应坚守潼关为要,但杨国忠为了一己之私,不断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师,唐玄宗急于求成,数次下旨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灵宝之战中埋伏兵败,被属下将领绑着投降了安禄山。假如哥舒翰兵败回朝,杨国忠岂能放过这落井下石的好时机?基于此,哥舒翰和他的部将认为,若是再回到李唐一方,必遭处死。
三、据《新唐书》哥舒翰传"翰耆酒,极声色‘’。哥舒瀚喜欢喝酒,可谓事嗜酒如命,身边又常有美人相伴,这让哥舒翰身体很虚。也许被绑到敌营之后,他对生活还有所欲求。抵不住生活的诱惑而投降。
杜甫诗句后来写道“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翰‘’以告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