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天气有啥预测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阴过冬至,晴过年;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全年雨水看冬至,冬至霜多雨则少;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头九有雪,九九有雪。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如果这天就开始下雪的话,说明冷空气活动频繁,后面 出现降雪的日子会比较多一些。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的天气好与坏,与以后天气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比如说:但愿冬至无日色,来年定唱太平歌,冬至在月头,霜雪满门楼。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冷正二月。今年冬至正好在月尾,明年可能有倒春寒!
冬至节气文化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
2.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3.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4.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5. 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上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6. 冬至是十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
7.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8. 我国南北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主要包括:羊肉汤、汤圆、年糕、番薯汤果、糯糕、水饺、麻糍、冬至面、桂圆烧蛋等。
冬至节气的来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 时,有位人头蛇身的女人叫女娲,看到天上有个窟窿,就用炼就的五彩石补天。她又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
冬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姬旦在洛阳用土圭法测定太阳的影子,以此来确定季节和节气。
他发现冬至这一天,日影最长,这意味着阳气达到了一年中的最低点。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逐渐回升,象征着新的生命周期的开始。
因此,冬至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转折点和庆祝的时刻。
冷不冷看冬至
: 关于冬至的天气谚语
1、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2、立冬不分针,不如土里蹲。
3、冬看山头,春看海口。
4、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5、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
6、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7、冬无雪,麦不结。
8、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9、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10、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
11、深耕细耙苗儿壮。
12、田要冬耕,羊要春生。
13、冬有大雪是丰年。
14、冬至无雨一冬晴。
15、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
16、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17、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8、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9、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