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诸葛恪
如何评价诸葛恪--都是智商惹的祸
古时候,某些人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或者想讽刺权贵、针砭时弊,经常借助“童谣”这种古代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主张,预测未来事务,以求造成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写到街市小儿传唱“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我猜测这就是宋江团队的政治炒作。再比如《三国演义》第九回里出现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实就是民间对残暴不仁的董卓的诅咒。《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了一节关于诸葛恪的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钩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钩络带。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诸葛恪聪明一世,位高权重,到头来落了个苇席裹身投之乱葬岗的下场。诚哉斯谣,伤哉诸葛。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这个姓氏简直就是智慧的象征。《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记载: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大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大侄子,论其出身的话算得上官二代。《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诸葛恪从小聪明过人,尤其擅长语言表达,深得吴主孙权的喜爱,在吴国属凤毛麟角之辈。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记载了这么一节故事:据说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字子瑜)生了一副长脸,很适合当非常6+1节目的主持人。有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宴乐,一时高兴,想开个玩笑。酒过三巡,孙权差人牵来一头驴,驴的脸上挂一个字条,写着:诸葛子瑜。大臣们哄堂大笑。跟着父亲去蹭吃大餐的诸葛恪不慌不忙,跪请吴主:“请给我一支笔加俩字。”诸葛恪接笔写了:“之驴。”在场的人都开心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在注引《江表传》中,孙权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蓝田生玉,真不虚也。”诸葛恪的聪慧可见一斑。
《管子·大匡》有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三国演义》原文:昔诸葛瑾见恪聪明尽显于外,叹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吴国的资深国务委员诸葛瑾还是有远见的。
出道太早,经验不足,是诸葛恪的短板。“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诸葛恪大约20岁左右就“拜骑都尉”,汉朝时还没有几品官的说法,问了下度娘,我估摸着起码也是个副厅级吧。要是换在今天,20岁的孩子,除了乡下凑不齐学费的农家子弟,不得已去工地搬砖或者去富士康上流水线打工,有几个不是还在问父母要生活费的?我真心怀疑国人的能力严重下降。二叔诸葛亮对诸葛恪的成长一直很关注。孙权觉得他不同凡响,想任命他为代理节度,接替去世的徐详掌管部队的粮食供应 。诸葛亮听说这事,连忙写信给朋友陆逊:“家兄(指诸葛瑾)年纪大了,而诸葛恪性格疏漏,现在他主管粮食供应,粮谷是军中最要紧的东西,我虽然在远处,也暗地感到不安。请足下特别为我转告至尊。”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干部的任用全凭主子的个人喜好,不重视德能勤绩考核,不注意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越级提拔,必然助长其个人私欲的膨胀。
锋芒毕露,胸无城府,埋下了覆灭的祸根。一次宴会上,孙权叫他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老爷子喝高了,不想再喝,就说:“此非养老之礼也。”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现在只是请你喝酒,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被怼得无语,只好干了。诸葛恪数次抖机灵出言讽刺张昭,全然不顾张昭是江东世族的代表人物,其后果是得罪了整个吴国的阶级基础。诸葛恪找死的节奏。吴国名将陆逊曾经规劝他:“你气陵其上,意蔑其下, 非安德之基也! ”
目空一切,不留退路,遗祸诸葛家族。照理说,诸葛恪的叔父在蜀国当国务院总理,他完全可以成为和平大使,为两国的和平共处做贡献。可事实并非如此。据《诸葛恪别传》记载:有一次蜀国派出国务卿费祎访问吴国,诸葛恪恶言相讥:“爰植梧桐,以待凤凰。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费祎乃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是诸葛亮遗命的接班人。诸葛恪攻击的不仅是费祎,而是与整个蜀汉集团结下了梁子。
成也孙峻,败也孙峻。公元251年(赤乌十四年),孙权病倒了,太子孙亮年纪还小,欲寻托孤之臣,群臣都推荐诸葛恪。孙权却嫌弃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宗室孙峻力保诸葛恪。诸葛恪床下受诏,任太子太傅,爵阳都侯,一时权倾朝野。后来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谋反。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击杀了诸葛恪,灭其三族。
诸葛恪很好地继承了家族的智商遗传基因,却未能传承祖辈的智慧。世间维智且慧者,方可成就大事业。
诸葛亮和他兄弟诸葛瑾,一个在蜀汉,一个在孙吴,各为其主,由于演义的渲染,诸葛亮在后世的名气要远远大于诸葛瑾,其实论成就,诸葛瑾这一支在孙吴不低于蜀汉的诸葛亮,论后代发展,诸葛瑾这支远远高于诸葛亮的后代。
诸葛亮是蜀汉的权臣,封武乡侯,官至丞相,刘禅即位的托孤大臣,在东吴的诸葛瑾是孙权的心腹之臣,封宛陵侯,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而到了两人的后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袭武乡侯,官至尚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他可是孙亮即位的首席托孤大臣,进阳都侯,封太傅,军政大权集一身的丞相。
诸葛恪从小就有才名,《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诸葛瑾早年在东吴受排挤,由于面相又长又瘦,像驴脸,有次孙权大宴群臣,有人牵来一头驴,上面挂个牌子写着“诸葛子瑜”,来嘲笑诸葛瑾,刚好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跟着来了,小小年纪的他向吴王孙权借了支笔,在上面添了之驴二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顿时化解了尴尬,孙权一高兴就把驴赏给了诸葛瑾,既享有美名,又得了头驴,这也就是“添字得驴”的故事。
由于演义的原因,东吴的诸葛一支并未成功塑造,实际上在东吴由盛转衰时期,诸葛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孙权托孤之重,成为首席重臣,其重要性不低于辅佐蜀汉刘禅的诸葛亮,《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意趣横生”,《江表传》对他的评价是“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文学作品里对诸葛恪也用“极聪明,善应对”来作结。
同时,诸葛恪的性格也有他的缺陷,《三国志》说他“恪素性刚愎,矜已陵人”,《吴书》也说他“权嫌恪刚很有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因保之,乃征恪”,以此说明,诸葛恪虽然才干超群,机敏多辩,同时又刚愎自用,盛气凌人,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孙吴集团一贯善守不善攻,当年曹魏伐孙吴,是诸葛恪领兵大败魏军,而诸葛恪执政后却大举出兵伐魏,结果失败,被大臣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谋杀,并夷灭三族。
诸葛恪这个人,他的父亲诸葛瑾说他聪明尽显于外。意思是说,他在极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他往往忽略别人,看不到别人的聪明,也忽略了别人的利益。因此,父亲认为,他们家族可能因他闯祸而被灭。
孙权说诸葛恪刚愎自用,不适合做托孤大臣。陆逊说 诸葛恪无视手下人,也瞧不起领导,和谁都不能打成一片。终究他只是孤家寡人一个,这不是为官之道,很难有政治前途。
这些人的评价都很贴切,最终成了现实。诸葛恪接受托孤后,铲除政敌,独揽大权。他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果然一意孤行,不听意见。最终,酿成惨败,动摇政治地位。他在朝廷中成为孤家寡人后,实行高压政策,打压别人的议论。最后诸葛恪死于孙氏的鸿门宴,被灭族。此时,他才掌权一年多,他的命运和他叔父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对比即可看出他在才干、谨慎、听取意见方面比诸葛亮差了一大截。
诸葛恪为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出身名门且天资聪慧,反应敏捷,深受孙权喜爱,先后辅佐孙权、孙亮父子,初任骑都尉,后接替陆逊任大将军,直至官拜丞相并封阳都侯,其仕途真可谓平步青云。
诸葛瑾执政初期革新朝政,北拒曹魏,以3000先锋大破7万魏兵,取得东兴大捷。然升任丞相后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凭20万大军竟败于3000魏兵,终于惨遭新城之败。
即便如此,诸葛恪却不肯承认失败,回朝之后不知反思收敛反而独断专横。为重新树立权威,他一意孤行,不恤民力企图再次举兵伐魏,引起朝野不满,终为孙亮、孙峻等人联手设计在宴会上除掉,并被夷灭三族,直至孙休继位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诸葛恪虽天资聪慧,但更多的只是小聪明,却无大智慧,而且不知退让,虚荣好胜,妄尊自大最终身死人手。其父诸葛瑾、其叔叔诸葛亮均曾对诸葛恪的志大才疏表示过担忧。甚至后来孙休也曾这样评价诸葛恪:“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由此可见,聪明智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在正事要务上。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广泛倾听各方意见,不能刚愎自用。如果诸葛恪能够像他父亲一样谨慎,像他叔叔诸葛亮一样务实,或许日后就不会如此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