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羽取得天下,百姓的生活会更好一些吗?整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项羽取得天下,百姓的生活不会好到哪里去,一是残暴不仁,二是缺少战略眼光,三是不能顺应事势。火烧阿房宫、坑杀秦兵20万、焚书坑儒等足以说明其不具备领袖风范,对中华文明和文化发展必将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他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选择。
尽管在5年的楚汉战争中,实力最强且意气风发的项羽最终被已经是老气横秋且做事很不讲究的刘邦击败,让很多人扼腕叹息,很多人都在内心希望那个义薄云天的项羽夺得天下,但是如果项羽真的赢得了天下,那么作为豪杰争锋的牺牲品的那些无辜的百姓真的会生活更好吗?我看是不会。
首先是项羽是分封主义的信奉者,而分封则意味着分裂和战争。
从公元前8世纪的平王东迁,东周的历史开始,中国实际进入了分裂与群雄割据的时代。东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仍旧为各诸侯国所承认,但是各国之间的攻伐已经不是周天子所能约束的。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乱世的开始,这个乱世经历了500多年,最终被秦始皇结束,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时代,但是秦朝二世而亡,这样的大一统并不稳固,天下仍旧有许多的分封主义的拥护者,而项羽就是其中一个。
项羽分封的诸侯王
项羽在巨鹿击败王离的秦军主力,又降服了章邯之后。手下大军有40万之众。此时项羽西进关中,打破了刘邦防守的函谷关,然后再刘邦的服软表态之后,项羽妇人之仁的放过刘邦,之后在咸阳城内,火烧阿房宫,杀戮秦朝皇族子弟如秦王子婴等,同时将秦国府库劫掠一空,此时的项羽没有把秦国作为自己的土地来经营,而是简单把自己当作劫掠者。而后项羽在咸阳大肆分封诸侯,而且愚蠢不仅自己没有占领关中,甚至连洛阳等地的中原中心地带自己也不要,而是将自己分封在西楚之地,理由居然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而项羽的这种分封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割据和战争,比如项羽东返不久,他分封的燕王臧荼就干掉辽东王韩广;田荣干掉了胶东王、齐王、济北王;陈余赶跑了中山王张耳等等,于是刚刚东返的项羽不得不疲于奔命作为救火队员,去扑灭动乱,而此时的西魏王魏豹等人也是野心勃勃,所以被项羽推崇的分封制并不靠谱,即使项羽取得天下,他也只会让天下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
其次项羽性格过于残暴,行事简单,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帝王。
项羽性格上虽然有嫉恶如仇、义薄云天的特点,但是他的具体行为过于残暴,可能项羽适合做兄弟,但是不适合作为君王。所谓政治就是斗争与妥协,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团结大多数,高瞻远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章邯在定陶打败楚军,击杀了项羽的叔父项梁。新建的楚国一时惶恐,楚怀王熊心急忙收拢残兵,将吕臣、刘邦、项羽的军队都收拢在楚国都城彭城附近,来应对章邯的进攻,而章邯此时北上河北去进攻赵国了,于是楚国君臣研判此时秦国国内应该空虚,应该派人向西进攻秦国本土,而急于报仇的项羽踊跃报名,楚怀王却最终派遣了刘邦,理由就是项羽过于残暴,一旦攻入秦国则必然会因为仇恨而大肆杀戮。
此后项羽作为副将跟随宋义北上救援赵国,半路之上因为救赵的方略问题与宋义发生争执,居然直接砍杀了宋义,而夺得楚军兵权北上救援赵国。随后楚军在巨鹿大败秦军,后来又迫降章邯的20万秦军。项羽本可以将这20万军队作为壮大自己力量和日后安抚秦国人的基础(20万秦军皆为秦人),可是项羽却直接将这20万人坑杀,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秦人对项羽的看法。
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
项羽入关后,对秦国果然大加杀戮,烧杀抢掠的恶事做了一个遍,结果让秦国人彻底对项羽失去信心,而相比之下,刘邦约法三章,废除秦二世的严刑峻法,所以深得老秦人民心,后来刘邦夺得关中后,东进中原与项羽争夺天下,虽然是屡败屡败,但是观众的老秦人源源不断从关中支援前线。
项羽分封完毕东返后,齐国率先发生叛乱,田荣认为项羽不公,进攻项羽分封的济北王、齐王、胶东王,然后自任齐王,项羽前往平叛。在项羽的攻击之下,齐国人本来已经杀掉了田荣投降项羽,可是项羽依然在齐国进行了屠城,结果引发齐国人严重不满,最终田荣弟弟田横重新带着侄子占领齐国,也让项羽尽失民心。
行事简单、粗暴的项羽,灭亡是必然的
可以说项羽这样的一旦取得天下,他带来的可能是分裂、割据和无休止的战争,那么中国绝不会有日后的大一统,而项羽刚愎自用、行事简单残暴的性格,也绝非天下人之福。
如果项羽取得天下,我们国家的历史可能没有那么进步。虽然项羽是大英雄大丈夫,但是,在我国基本国情是,武人打天下,文人治国家。一个称王称霸的项羽,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相反他可能把来之不易的天下再次带入战火。刘邦虽然软弱无能,但是他顺应了天意民心。也就应了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虽然没有做到爱民如子,但是,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代号。成为后来许多想成为千古名君的帝王的象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王朝。
约法三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实用,他的成功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好比上善若水的诠释。刘邦的成功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把他抬到了舞台的中央的。他的善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信仰。
我看不会,就文化来讲,也不容乐观。这些,从他火烧咸阳城,就看的出来。秦朝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中国后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后来的,历代王朝,从官员选拔,到国家治理,都是延用秦朝的理念。也是从秦朝开始,奴隶社会的分封世袭治,逐渐土崩瓦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秦朝这种治国理念,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不同,项羽造反的目的,就是看不惯秦朝的,执政国策。他是维护,分封世袭制的,所以他痛恨秦始皇,这才有了火烧咸阳城。而刘邦,按照现在来讲,他是秦始皇的崇拜者。大丈夫生当如此。这句话,是刘邦对秦始皇的肯定。也是他此生的理想。所以他进咸阳城,秋毫无犯。虽然未能,彻底的实现郡县制的方针政策。但相对以前,是有较大不同的。毕竟是进步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项羽取得天下。会阻碍中国的发展。他的心胸和眼光不及刘邦。不能顺应天意民心,这也是他,不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吧!
个人知识有限,说的不对,请大家多多包涵!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乃司马迁所著,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历史上真实的项羽并没有后世人们传诵地那么高大上,捅破天来假设,他也不是当皇帝的料,成为一方霸主是项羽最好的宿命,也是由其性格决定地!
历史上真实的项羽自恃天生神勇,而目中无人,气量狭小,贪慕虚荣,是个逞匹夫之勇地武将。
理由如下:一、火烧咸阳城,咸阳乃秦之国都,历经秦国几代君主而建造,比之如今的西安城不论规模、还是经济水平,抑或其他方面,放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得一见繁华城池,其各方面价值不可估量,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所烧,后世之人多惋惜,咸阳城比圆明园不论哪方面都超之太多太多,可惜被项羽付之一炬,大火烧了三月有余,从此一事,足以看出项羽根本没有君临天下的气度胸襟。
二、兵进咸阳,不在咸阳或是西安建造都城,不想着如何统领天下诸侯,掌控九州江山,不听谋臣之见,一意孤行说:“如今我项羽名满华夏,不回家乡彭城,江东父老乡亲如何知道我项羽是多么地能干,是多么地有本事”根基不稳,却第一想到地是回家乡显摆,不然如锦衣夜行。这便是项羽火烧咸阳以后最真实的想法,就是衣锦还乡,这是什么人的想法,是普通老百姓的层次,如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何统领天下,就是诸侯王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诸侯王。
三、不杀刘邦的父亲妻子,不杀刘邦,气走韩信、范增、没有半点杀伐果断、还不会知人善任,起兵多年,项羽到死也没有组建起一个效忠自己的嫡系团队,如何能治理江山。
四、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一次失败就止步不前,敢愿受死,不用说皇帝,就连枭雄该有的心态项羽尚不具备,假如项羽生在三国乱世,也只能是吕布的下场!
商山四皓在刘邦废立太子的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高祖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
英布原本是楚将,能征惯战,项羽封他为九江王。楚汉相争时,英布据有今湖南、江西、安徽数省地方。他被刘邦说动,背楚降汉,共击项羽。项羽败灭后,刘邦封他为淮南王。
当时刘邦正生病,想派太子刘盈领兵去征讨。刘盈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现在要他去对付强敌,实在是他所不能胜任的。这时“商山四皓”为太子出主意,说太子将兵,有功不能提高地位,无功恐怕要受过。不如请吕后劝说刘邦亲征。就说英布是天下猛将,善于用兵,而我们的领兵大将都是和皇上一起起事的老臣宿将,要年轻的太子去统领他们,无异以羊御狼。这样一来给英布知道,会使英布轻视,反促使他引兵西进,影响大局。皇上虽然有病,但只要能亲自去,哪怕是躺在战车上指挥,众将领也不敢不卖力气。刘邦在听了吕后的学舌后,只好答应,带病去征讨英布。
第二年,刘邦消灭英布回朝,病情加重,重提废太子事。
在这岌岌可危的时侯,有一天,朝中举行宴会,吕后就让“商山四皓”去给刘邦问安。刘邦看见太子身边这四位须眉皓白宽衣博带的老者,不知是什么人,奇怪地加以询问。四皓各报姓名。刘邦说:“我以前请你们,你们不出山却逃避我,现在何以反而乐于追随我儿?”四皓说:“皇上一向轻侮儒士,又喜欢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逃走。现在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士子引颈相从,所以我们都自愿追随太子。”之后,四皓随太子身后缓步离去。
刘邦目送四人,召戚夫人前来,指给她看,说:“我本想废太子,但太子有这四个高士辅佐,名望日隆,羽翼已成,难以再动了。”刘盈因此得以保住太子地位。
“商山四皓”之所以敢于与刘邦抗争,刘邦对他们最后也不能不退让三分,说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势力的强大。它表明,预立太子,立嫡立长制在汉高祖时已建立起来,而且已成为一种公认的皇位承继原则。刘盈保住了太子位。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刘盈即帝位,是为惠帝,尊其母吕后为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