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堰塞坝溃坝的可行措施
首先,要由专家进行堰塞性质判断和危险性评估。堰塞湖一般有两种溃决方式:逐步溃决和瞬时全溃。逐步溃决的危险性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一连串堰塞湖发生逐步溃决的叠加,位于下游的堰塞湖则可能发生瞬时全溃,将出现危险性最大的状况。专家可根据堰塞湖的数量、距离,堰塞坝的规模、结构,堰塞湖的水位、水量等进行判断。如堰塞坝是以粒径较小、结构松散的土石堰塞坝,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溃决的。
对于危险性大的堰塞湖,必须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的降低水位,以免造成大的洪灾。水被蓄高,具有了很大的势能,一旦堰塞湖的湖口破裂,水的势能化为动能,就具有很大的动能,因此破坏性增强,方案由疏通导渠,逐步排水,并且炸开堰塞体。
在排险的同时,堰塞湖要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应立即开展对危害严重、情况危急的堰塞湖现场调查评估,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撤离居住在泛滥范围内的受灾群众,安置抢险救援人员的临时驻扎场所,并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堰塞体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质灾害、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在山谷中形成类似大坝的挡水体。堵塞体也叫堰塞坝。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由于地震引发的滑坡或者山体崩塌把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体。由于河道堵塞,而上游一直有水流下来,如果不开挖泄洪道进行泄水,上游积水越来越多,就容易造成溃决,这样对下游影响更大。
加固堰塞体只能是临时措施,这样并不能解决上游水位上涨的问题,最终还是只有采取泄水措施。
湖口豆粑的做法
第一步:备料打浆
按照一定比例准备原料(主要是大米、面粉)、芝麻、黄豆荞麦粉等。将大米、黄豆单独用清水浸8—10小时(冬天)用石磨磨碎(现在都用机器),然后和其他原料一起混合成为豆粑浆。这里的关键是比例要合适,(譬如黄豆太多,烫豆粑的时候容易碎。)
第二步:烫豆粑
这是一道关键工序一般只有高手才能担此重任哦,因为烫的太厚不好看不容易干,烫的太薄容易破容易碎。这也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一般按照原料六七十斤计算,需要两口锅轮流不间断(也不能间断)地烫7-8小时才能够完成。
看看阿姨这身手,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傅啊!速度快,质量好,烫的饼不薄不厚的。看着热气腾腾刚出锅的饼,再卷点老干妈,有没有流口水啊!
第三步:凉豆粑
豆粑烫好后,要放在竹蔑锵里凉透,再卷起来给负责切豆粑的人。没有凉透的话,卷的时候会粘在一起。切的时候容易粘。
第四步:切豆粑
这是姑娘们尤其是新媳妇们展示自己刀功的好机会。一般来讲,要求切的粗细均匀,不连刀,就基本达到要求。否则,主人家会委婉地说“你累了,去休息一会吧”。把她换下来。这人也很知趣,会借故去做其他的事。也有少数嘴不饶人的姑娘:我晓得你是嫌我切的不好,我还懒得切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旁边的人都会打圆场。
第五步:晒豆粑
技术性不强,主要是晒的时候要用筷子轻轻散开,不要蛮扯蛮拉,否则豆粑断头太多,晒干后显得碎。主人家一般要看看天气预报,选择一连有两个以上的晴天把豆粑一次性晒干、收藏。
四十多岁不想出去打工了,在农村老家干些什么能养家
感谢邀请。我是一名“三农”创业者,回乡创业已经10多年,有经历,有体会。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所处环境和情况都不一样,千差万别,想通过一个回答,就把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好,那是不现实的。在这里,我选择回答,谈一个总体的思路,有三点:
第一,种养结合。居家过日子,民以食为天。种粮是首要的,仓中有粮心不慌。要搞养殖,养殖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劳务和时间积累,零存整取。比如养猪,日常喂养长大以后,形成一次性集中收入。二是生态循环。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养殖,能够增加附加值,还提供有机肥料。做好这一项,家里温饱问题就有保障。
第二,农工兼务。农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这是主业,不能荒废。关键在于统筹兼顾,就地就近务工。组队务工,可以自己组团务工。当前,农村建筑、装修、当地中小企业都有比较大的用工需求,农工兼做两不误。这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
第三,远近相搭。即家庭生产的整体布局和安排。就是要看得长远一些,不能盯着脚头,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这在我以前的问题回答中,多次谈有林地的人,种一些中长周期的珍贵林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些优质树种15年左右就成熟可以,到那时正好养老之用。远近相搭一个明显的好处是,以短养长,早见效,早收入。
这就是我的看法与回答,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三农”创业者,生态潮人。请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创业经验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