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古时候属于四川吗
历史上四川的叫法最早应该出现在宋代。出处就是当时的川峡四路,汉中属于利州路。利州路管辖了现在的汉中,安康,以及现在的四川,重庆的好多地方,相当现在的省级区划,其制所在今天的汉中地,汉中和成都一样都相当于现在的省会。那时的四川并不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是人们对于川峡四路这个地域的称呼。如果按这个地域来说,汉中也是这个地域称呼中的一份子。元朝时行省制,还没有四川省这个叫法的时候,汉中就划到了陕西省(陕西省成立的时候早),所以说汉中从来就没有属于过四川省。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统治者便于管理,这个朝代将甲乙两地合在一起成立A,将丙丁合在一起成立B,另个朝代又将甲丙合在一起成立C,将乙丁成立D。汉中和四川的这种交集还是比较多的。汉中曾属于过益州刺史部,那时的益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域是很大的,全国才有13个刺史部,你想想地域有多大。虽然说其制所在今四川地,但不能说这些地方就是四川。三国时汉中属于蜀国,成都是益州,是首都,汉中是梁州,是蜀国重要的城市,两者没有从属关系。就像今天的北京和成都关系一样。况且蜀国还是割据政权,维持的时间也不长。我们更不能说汉中在三国时属于四川,如果能这样说,那现在的长沙,荆州等不都属于过四川?
郑人造祖,南阳水车,洛阳夏都,河南三大发明。
河南蚩尤故里,而洛阳是陆浑戎故里,至今洛阳还有一个陆浑水库,是洛阳胡化的明证!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陆浑戎寻踪》:“雒邑(最早的洛阳,陕西人周公建立,用来劳改河南戎殷顽民)地广人稀,大量游牧民族内迁,民族杂居的现象也很普遍。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曾有九支戎人部落,分布于伊洛河流域。”
《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左传·成公六年》: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者也。杜预曰:城在河南新城县(今洛阳伊川)之东南,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
子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史记·乐书》:“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河南)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河南,匈奴种也”。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芮芮、河南,同出胡种。称王僣帝,擅强专统。氐、羌孽余,散出河、陇。来宾往叛,放命承宗。”
《呻吟语》引《燕人麈》:“天会时(靖康之耻)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邻居铁工,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
《金史·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十五》:“(金人)河北军户迁徙河南者几百万口”。
英·《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八节》:“1944年春,他们(河南人)深沉的忿懑变得表面化了。当中国士兵在日本的一号作战面前撤退时,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本国士兵的武装,杀了一些——有时甚至把他们活埋了。”
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第十八章》:“1944年4月中旬,日本6万军队对中国这个闹饥荒的省(河南)发起了进攻……而当地的农民用草耙就把5万中国军队解除了武装。”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淫乱无耻,以(河南)郑、卫为最,陈次之……”
河南省政府官网:“河南是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回族居全国第三位。”全国仅有的四个回民建制城区里,河南独占其三:洛阳瀍河区!开封顺河区!郑州管城区!
现在的汉中属于陕西省,我们在读一些史书史记时,我们会发现在古时候汉中属于四川。其实这个很好区分,要在时间上有个分界点,在元之前,汉中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四川管辖,汉中也是多次更换名称,这里我们就不一一阐述了,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诸葛亮据汉中而北伐,当时的汉中就归四川管辖,动乱的局势,也使汉中短时间内有过归陕西管。
元朝建立后,设立了行省,把原来的四川和陕西划拉成一个省,那就厉害了,这两块地方加起来有点大,皇帝一看版图觉得后背发凉,当初怎么把这两块地化在一起了,这要是谁反叛造反,那不是引火烧身,所以赶紧把两地分离开,而汉中又是战略要地,是通往四川的重要据点,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划给四川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也不好管,所以为了利于管理,才把汉中划给陕西省,明清也一直延用到今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诗句表现出什么意境
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咱们抛开诗人借诗怡情,暗喻自己每一时间段的境遇与磨砺这一说。单就此诗句后人常用来比喻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教育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别半途而废。努力必将换来成功。[奋斗][奋斗][得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浪淘沙九首》中的〈其八〉,全诗共四句,缉录于下: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为什么要写《浪淘沙》这样的诗呢?因为刘禹锡身为”监察御史,在为官期间,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由于活动积极,和柳宗元等人成为该集团的核心人物。由于该集团所倡导的"永贞革新"触动了当朝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在改革失败后,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同被贬到边远的达州。
在被贬期间,有一天,当刘禹锡偶尔看到人们在河边淘金的情景,联想到自已被贬的遭遇,心中十分愤怒,便自然流露出这样的意思:
你不要说毁谤的话象凶猛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到边远地方的人象泥沙一样,会永远被埋没,只要坚持不懈,不怕千辛万苦的用水滤去杂质,总有一天会发现金子的……
刘禹锡不但是唐朝有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这些非常有哲理性的诗句,在后来曾被历代文人引用,借以发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