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最大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何俄罗斯能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
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多了就形成了必然!
国家的发展历程有时候也和个人的发展经过很相似,几辈人辛苦打拼留下来的积累,经过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结局可就不一样了。有的人特别富有,可还有的人却不能解决温饱。
比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年代,某甲偶然得了重病,手无缚鸡之力,家里没有其它青壮劳力,某乙心生歹意,强行霸占了其绝大部分财物。这个时候,如果要统计贫富,靠抢夺的乙肯定是富人。
若干年以后,某甲的儿子已长大,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身体也很强壮,还知道有缘抱怨,有仇报仇,这时某乙却又步入当年某甲的处境;如果这个时候要统计,某甲又是富人。
国家也是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看俄罗斯是如何成为领土最大国家的。沙皇时代,就一直靠战斗解决问题,不服就打。这一顿组合拳打的周围国家都怕了,有的小国家被他兼并,大一点的国家割让领土给他,以求安逸。鼎峰期:2500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领土减少了一点,但基本离鼎盛时期不远。苏联解体分裂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虽然面积小了点,但今日之俄罗斯依然是面积最大的国家。
是必然,每个俄罗斯人一撕开,里面是个鞑靼人,也就是蒙古人的基因,决定了开疆辟土。
辽阔的疆土就是打出来的,说白了就是抢劫得来的,没有固定是谁的,有本事有手段就是你的,否则就是你的,那也是别人的。
今天大家都在讲,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怎叫得应吗?打不过别人,对不起那不是你的。因为你没有能力抢夺回来?
战争胜利可让你得到土地,战争失败也可以让你失去土地。
沙俄一战中失败,布列斯特条约失去了一百多万领土,而二战后苏联就全部抢夺回来了。还增加了加里宁格勒(格尼斯堡)飞地。
谁的领土,打得赢,就是你的,打输了割地赔款,历史就是强者书写的。
这里不存在偶然与必然;在俄沙皇时代在欧洲起家,逐渐东扩,或者说东侵,由于当时亚洲北部地广人稀,冬季寒冷干燥,春秋风沙又大,基本上不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沙皇把握这个时机迅速向东扩张。才使俄罗斯有了世界第一的领土面积。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还是相对较弱。
管他什么偶然或必然,对于一侵略成性的北极熊,庆幸他周围的邻居都是弱者,拿波仑,希特列不服他,服的是天气。把阿拉斯加卖给老美如今敢收回嘛。可预见的将来,大国定会不复存在,再次解体是种必然。
俄罗斯民族有侵略的习惯,并有扩张领土的野心。并以侵略扩张的领土为资源,继续侵略和发家致富。这样循环往复,为此俄罗斯成为世界第2大军事强国。每个俄罗斯的邻国,都是俄罗斯侵略的对象。它野蛮和残忍邻国都惧怕它,更不敢招惹他。所谓的邻国都是它任意宰割的羔羊。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
应当说,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是中苏最友好时期,赫鲁晓夫给予中国的无偿援助也最多。他能够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承认苏联在各方面的错误(主要批判斯大林,而非制度本身)这是难得可贵的,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但由于赫鲁晓夫个人能力的欠缺,以及过于急于求成。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变革严重地侵害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被政变所推翻,也得以于他的宽松政治政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活着退休的最高领导人。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生于1894年。前苏联党和国家第三任最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 赫鲁晓夫是农业干部出身,学历不高,由于出身的原因,赫鲁晓夫的言谈举止比较粗俗和随意。在第二战期间曾参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及基辅保卫战。但他的职务是党委书记,没有直接参与指挥作战。二战以后进入苏联领导核心阶层。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经过处死贝利亚和罢黜原总理马林科夫以后。在1958年兼任苏总理。正式确定了他的领导地位,苏联此时算是真正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提及赫鲁晓夫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否定是对的,但如此决绝的彻底否定却是错误的,这导致了苏联思想上的混乱,又没有妥善的后续措施。导致整个东欧政治混乱。匈牙利事件,苏伊士运河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中东战争。一系列的失败,使得他不得不重新拿起斯大林当年的手段,去镇压这些不服从苏联的国家。这也是他第对自己政治上的否定。但又做不到斯大林那样的杀人于无形,那样狠。
赫鲁晓夫的失败一个方面就在于心不黑手不狠,让对手起死回生。 他 的革新属于虎头蛇尾。充满了盲动性。他赫鲁晓夫的变革实际只是换汤不换药。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制度本身的改革。太过急于求成而导致改革措施并没有深入。又加上思想个能力水平不高,导致他的变革只是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但尤为严重地是,他的变革严重地侵害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个人力量同整个官僚阶层对抗,他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赫鲁晓夫的功过很明显,功过很突出。如果站在苏联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的领导者,还是办了许多实事的,当他去世的时候,数千名因为他而得到平反的苏联民众自发地冲破苏联当年局的阻挠去拜祭赫鲁晓夫就是证明。大当然政治水平欠缺。和理论素养也是他下台的原因。
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性格冲动,缺乏自制力和远见,古巴导弹危机完全是赫鲁晓夫的冲动行为,最终导致被迫后撤,让卡斯特罗恨之入骨。可以说,赫鲁晓夫不是一个合格的苏联领导者,他否定斯大林,而他的继任者又否定了赫鲁晓夫,苏联每一个领导者都是在否定前任而上台,又被继任者否定而身败名裂。苏联就这样一种情况下而失败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在赫鲁晓夫11年的执政生涯里,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干出一件轰动国际社会的大事件来。尽管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农业改革,让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时至今日,赫鲁晓夫仍然会遭到人们的批评。
(赫鲁晓夫旧照)
那么,明明对苏联作出了贡献,赫鲁晓夫为何还会饱受质疑呢?
赫鲁晓夫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行动跟不上意识形态,是一个矛盾体。这个特征,最早在他否定斯大林主义的时候,就能看得出端倪。
1934年,当斯大林发起大规模政治清洗运动时,赫鲁晓夫立即成为斯大林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不遗余力地协助斯大林逮捕并消灭他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在赫鲁晓夫的努力下,莫斯科地区的146名党委书记中有136人遭到清洗,同时他还为斯大林拟定了一份8000多名应被执行死刑的人员名单。
在那场运动中,赫鲁晓夫也曾差点遭遇清洗。但由于他全面迎合斯大林的指示,在清洗行动中立下了功劳,斯大林最终保住了他。当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坦白”自己的罪行,并且补充说“斯大林明白我犯的错”之后,他又被众人重新选入了党委中。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当时已经成为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会上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作了一次主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大清洗的严重罪行,攻击了他军事指挥上的无能。最后他认为,苏联想要持续发展,就要重新回归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可以说,他几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主义。
这份秘密报告很快遭到曝光,在共产主义国家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不少斯大林主义的支持者,公开走上街头反对赫鲁晓夫。他们认为,赫鲁晓夫在大清洗中表现积极,而现在却要全盘否定斯大林,实在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斯大林旧照)
事实上,赫鲁晓夫并不是要禁止人民搞个人崇拜。他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要踩死斯大林,在苏联国内搞起对他自身的个人崇拜。由于效果不佳,赫鲁晓夫干脆在1961年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了列宁墓。事实证明,这又是赫鲁晓夫脑袋一热干出的荒唐事。
而且,自从赫鲁晓夫否认前任领导人后,他似乎开了一个坏头,苏联后来每个新上任的领导人,几乎都要通过否定前任来证明自己。
这样来来去去,实际上就削弱了苏共的威信,也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1956年否定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始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他的地位也变得风雨飘摇。趁着这个机会,马林科夫等七人在1957年发动了政变,企图将赫鲁晓夫赶下台。
面对政坛大佬的集体弹劾,赫鲁晓夫坚决要求通过党中央全体会议来决定他的去留。
在会议召开之前,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了自己的力量,让军用飞机把300多名中央委员火速接到莫斯科。他在会议中力挺赫鲁晓夫,最终顺利保住了赫鲁晓夫的领导人地位。
(朱可夫旧照)
算上这次事件,朱可夫已经两次帮助赫鲁晓夫了。但可惜的是,赫鲁晓夫并没有感受到朱可夫对他的大恩。他心中思考的是,朱可夫的影响力太大,必须要趁早铲除。
两个月后,赫鲁晓夫趁朱可夫出访南斯拉夫的机会,直接以“朱可夫在军中搞个人崇拜”等罪名,罢免了朱可夫国防部长的职务。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赫鲁晓夫对两次提携自己的恩人出手,恩将仇报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的冲动性格和鲁莽行为,也是他饱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面对卡斯特罗政府的求援时,赫鲁晓夫在缺少思考的情况下,直接就开始在古巴部署核弹。这一次的古巴导弹危机,直接把人类推向了毁灭了边缘。如果不是他及时醒悟,先于美国妥协,将部队撤出了古巴,恐怕人类世界会遭受一场浩劫。
同时,赫鲁晓夫对苏联的改革也算不得成功。他心中的意识形态是完整美好的,但可惜的是,他缺乏斯大林一样的铁腕手段。在他开始改革后不久,他又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存在很大的问题,最终把改革搞得虎头蛇尾。
不过,也正是由于赫鲁晓夫的手段比起斯大林来说较为温柔,因此,他最后也只是“被下岗”,保住了性命。
(参考资料:《苏联兴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