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被后人遗忘的割据势力辽东,曾是东亚霸主,为何被司马懿灭掉了
公元190年,董卓任命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他励精图治,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打击当地豪强地主,向东攻击高句丽,渡海南征胶州半岛,朝鲜半岛的大部分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辽东逐渐强大起来。公孙度(祖)、公孙康(父)、公孙渊(子)三代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控制辽东地区将近50年。(公孙度剧照)
三国时期辽东割据势力如何生存?
公孙康控制辽东时期,还占据了山东的胶东半岛地区,势力控制范围在辽东、胶东半岛、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公元207年,曹操亲征乌桓,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带领数千人马投奔公孙康。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没有进攻辽东,袁尚、袁熙发现公孙康的势力不怎么强盛,企图谋杀公孙康夺取辽东,反而被公孙康所杀,并将他们的头颅送给曹操,表示臣服。(公孙渊辽东控制区)
公元228年,公孙渊逼迫自己的叔叔公孙恭让位于自己,囚禁了公孙恭,并被魏明帝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获得辽东的控制权后,就开始于东吴往来,希望借助东吴的力量对抗曹魏。公元233年,孙权不顾大臣劝谏,派遣使者送了大量珍宝,并封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担心临近的曹魏讨伐,又贪图东吴的珍宝,于是乎杀了东吴的使者,敬献给魏明帝,暗中收了东吴送来的珍宝。(公元1年,西汉东北控制区域)
魏明帝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辽东诸郡都在他控制之下。不过他的自立为王的倾向非常强,魏明帝决定先试探公孙渊。237年,魏明帝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带兵征召公孙渊,要将他调离辽东,公孙渊肯定不愿意,立即派兵击退了毌丘俭,并自立为燕王,诱导鲜卑族攻击曹魏的北方边境,大封周边少数民族,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第四股独立力量。
司马懿如何消灭辽东公孙渊?
三国时期,辽东地广人稀,兵力并不强大,全军也就1-2万人左右,但管辖的地方却不少,曹操时期,张辽进攻胶东,并将胶东地区收归曹魏管辖。
238年,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这个兵力应该是公孙渊军队的一倍多。进攻辽东出发前,司马懿联络了辽东东面的高句丽协助进攻辽东,肯定允诺了优厚的条件,让公孙渊处于两线作战状态。(司马懿多路进攻公孙渊形势图)
司马懿对公孙渊的防守策略早就了然于心,因此作战十分顺利,加之辽东地区下了30多天的大雨,曹魏的补给运输船从海上直达曹魏的前线,公孙渊被围困,粮草断绝,大败,公孙渊父子被司马懿擒获斩杀。
司马懿消灭公孙渊来回共用了9个月时间,得益于司马懿对公孙渊兵力和战略上精准预测,以及联合高句丽迫使公孙渊两线作战。
司马懿攻占辽东带来的恶果。
司马懿占领辽东后,为了防止辽东本地人东山再起,将公孙渊的2000多官员全部斩杀,并将辽东太守驻地15岁以上男人全部杀死,约7000人。通过战争和屠杀,原来控制辽东的军队和精英几乎全部灭绝。(司马懿剧照,屠杀辽东军民)
这就造成辽东地区势力的空虚,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南部的朝鲜趁机崛起,占领了不少地盘。244年,曹魏不得不派军进攻高句丽,占领了他们的首都,不过高句丽的精锐并没有损失多少。313年,西晋“八万之乱”时,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南部的朝鲜分割了朝鲜半岛和辽东的大部分地区,趁机崛起。
辽东公孙氏的割据势力,可是一直没有被中原王朝所忘记!但说他们是所谓【东亚霸主】恐有言过其实之嫌了吧?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又置曹魏政权于何地?曹魏君臣无一日不想吞并辽东,但却一直没能实现!为何呢?力有不逮耳!
辽东割据势力之所以能够苟存于一时,乃是因为汉未中原政权四分五裂,彼此牵制制约所致!到了三国形成后,这个现象就更加突显了!魏、蜀、吴三国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局,曹魏虽然实力最强,但是面对着蜀吴联合抗魏的局面,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破局。更不要说,曹魏还要被蜀汉的频频北伐而牵制了大量精力,且还要面对吴国的不时骚扰!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为防“后院起火”,便只得对辽东割据势力釆取安抚政策,而这在客观上给予了公孙氏以壮大实力的机遇!
但是这种局面却被公孙氏自己打破了,他们的野心太大了。甚至于在魏、吴之间两面投机、两头下注,试图凭借实力谋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对曹魏政权的后方稳定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司马懿突袭辽东,剿灭公孙氏集团的结局!
【个人见解,欢迎关注与交流,谢谢!】
我是历史心发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辽东公孙家族偏居一隅,从来不是东亚霸主,连东北亚霸主都算不上,汉-曹魏才能算东亚霸主。第二,公孙渊本就没什么能力,实力也不够。且他辽东的王位得位不正,是欺负病弱的公孙度抢来的:
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位】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第二、公孙家族之所以能偏安辽东,主要是曹魏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应付。、经过曹丕和曹睿两代经营,中原实力渐渐恢复,三国形式也大致平衡,可以开始着手解决辽东问题了。而公孙渊当了很久的土皇帝,日益骄横,多有不臣之象:
使者至,渊设甲兵为军陈,出见使者,又数对国中宾客出恶言。
还和东吴孙权暗通款曲,得了孙权的金银之后又把孙权的特使斩杀,送往曹魏表忠心,典型的骑墙投机派,以为自己能在两大强权中游刃有余:
权遣使张弥、许晏等,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
这就显示出此人目光短小,只会玩弄点拙劣手段。公孙渊最难打的一点是路途遥远,实力并不足构成威胁。魏明帝从青龙中就用毌丘俭为幽州刺史,为平定辽东做准备:
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幹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
毋丘俭仅使用幽州偏师,即已击败过公孙度:
公孙渊逆与俭战,不利,引还。
第二年,魏明帝派司马懿率中军
出征,加上幽州地区的军队,一举荡平了公孙渊。公孙渊能力和辽东实力的不足也在此役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两个战略据点,一为辽隧,一为襄平。公孙渊军队更是屡战屡败,野战被“大破”,守城也守不住,显得此人外强中干,暗弱无能:
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馀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三十馀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脩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国力不足+能力极差,被灭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