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橙色预警结束时间
今(23)日17时,四川新闻网环保频道获悉,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最新消息,《关于解除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的通知》(成气应办2024〕11号载明,“根据 12 月 23 日成都市区空气质量预报,12月25日起成都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将小于 201。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规定,现解除成都市重污染天气橙色(二级)应急预警
从12月26日开始,成都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及以下且将持续36小时以上。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4年修订)》规定,决定于2024年12月26日零时解除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预警正式解除前,继续执行各项应急措施。
11月20日
成都市2024橙色预警目前预计在要等到11月。
自11月10日起,
四川盆地遭遇今年秋冬季
第一轮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根据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函,11月14日零时起,全省11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最近一些地方持续高温,古代有这样的高温天吗
当然有。
出自气象学家竺可桢。
他认为在民国之前,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四个“温暖期”,除了公元前1100年出现长时间的温暖期,其它三个温暖期与寒冷期总是交替出现,隋唐至北宋期间属于第三个温暖期,高温天气比之今天也不逊色。
据史书记载,唐朝贞元年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同样记载当时非常炎热。五代时期,也曾记载“亢阳”,到了宋朝甚至出现了“民有渴死者”。
南宋嘉定年间,“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整个五月都出现了超级旱灾,天气炎热,死人无数。
但是,真正的炎热季节是出现在清朝乾隆八年。
整个高温天气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等中国被北部地区,超级酷暑,人多热死。
据河北高邑县志记载,白天“铅锡销化”,墙壁的阴面都像火烧一样。
据当时法国传教士宋君崇在日记中记载,整个京城热死人数高达11400人,而没有记载的则有更多!
据气候学家通过推算得出,当时的温度一度达到44.4摄氏度。
古代有高温天气。根据史料记载,唐贞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98年“粟麦枯槁”。从这里可以看出夏季天气极端炎热,以至粟麦都枯死了;在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打破了极端高温的记录。天津地方志里记载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不只是天津,这一年整个华北地区出现异常酷暑,大半个中国受到高温天气影响。
古时候偶尔也有炎热的天气,但是对比现在来看,古时的气候应该比现在凉爽一点,原因有几个:
1、古时人口上,地方还是这么大,人口散步基本都在比较适宜生活的区域———较炎热和寒冷的地方居住的人少或不居住人,因此,从有文化记载和交流的人群本身的感受没那么炎热;现在人类在部分区域密集度很高,建筑林立,遮挡住了带走热能的空气流通,因此,在现在特别是一些内陆的大型城市,人们感受的温度应该高于古时候。
2、科技发展了,生活劳动所需的煤炭、石油燃烧热能释放,汽车、飞机的巨大数量也带来热能的释放,因此自然环境中释放出来的热能急剧增加,地球大气层内的温度自然升高。
3、二氧化碳在近150年排放非常厉害,已在地球形成温室效应,让地球温度逐年升高。
4、臭氧层一部分已被破坏,包括紫外线在内的宇宙射线得以突破大气层到达地表,这些宇宙射线本来就是巨大的能量载体,不断的在加热着地球。
5、人类高能食物现代比古时增加了许多倍,这些高能食物被人消化以后,会以热能和其他动能的方式释放,其他动能在释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以热能的方式释放出去。
。基于上述原因,地球不断的被太阳和宇宙甚至自己加热,热能又不能像古时一样正常的排放出一部分,因此,现在的气候在人的体感上肯定感觉比古时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