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历史上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是什么原因
作者:来世还生种花家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来世还生种花家,关于历史上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我的观点是: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处于东西方文化接触碰撞,众多民族融合交流的特殊性导致西北地区不稳定。
在很长一段时间,西北边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秦朝统一中国,由于中原地区环境适宜居住,而西南有高原大山阻挡,东面面朝茫茫大海,使得东方中原文化与西方交流不畅,而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却是唯一东西方沟通的通道,历史上无论是匈奴,还是蒙古等马背上民族,都认为西北地区战略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就说通了为什么汉唐明清等朝,要花费巨额军费,倾全国之力,也要在西北荒无之地驱逐对抗势力,建立管辖机构,发挥影响力。
中原地区每逢更新换代,权力真空下的西北地区便会再起战乱
历史上西汉汉武帝苦心经营西域几十年,而后随着王莽乱政,天下大乱,中原王朝自顾不暇,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再到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夺得了对西域的控制,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各国服从中原王朝的权威之下,秩序稳定,但是,经过东汉衰弱,三国乱斗,西晋八王之乱,中原到了最虚弱的时候,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纷纷觊觎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进入中原,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局面,进入了"五胡乱华"时代。
西北各民族错综复杂,矛盾冲突不断
与中原王朝大部分只有汉人不同,西北地理位置很大程度属于中亚位置,这里是不同民族交汇的中心,也是各民族矛盾爆发的地方,马其顿王国,波斯王朝,阿拉伯王朝,蒙古帝国都想控制这里,而游牧民族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要迁徙,必然也会爆发矛盾。所以,西北地区的不稳定也是必然的。
所以,西北地区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伴随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信仰的触碰性,也会可以解释以上行为了。
历史上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农耕不发达,政治逐渐边缘化;二是农耕与游牧民族混居。
我国的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个省和自治区。先秦时期没有更西边的记录,但是从那时起,就一直有游牧民族居住于此,比如鬼方、戎等。
在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农业中心还在北方,那时的西北地区已经是农耕势力的边缘地区,先天性的水源不足已经土地贫瘠使得之后的统一汉王朝并没有向西向北发展,而是向东向南发展,特别是从唐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转移,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也进一步恶化,导致长期的农耕操作变得不现实,土地留人(特别是以农耕为生的汉族人)能力变差,人口减少、经济薄弱导致中央对此地的控制力变弱。
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因为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对土地要求没有农耕文明那么高,因此西北地区广袤的草原成了他们的天堂。没有固定居住地,更是令中原王朝无法做到有效驱离,而中原王朝受制于农耕体系,无法像游牧民族一样长期保留大量的高战力的士兵(从农民到合格的士兵有训练成本,而游牧民族的特性,使得它可以保有大量的可战士兵/骑兵)因此中原王朝就算强盛时所向睥睨,也只能在西北地区长期采取守势。
一旦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因天灾人祸无粮可食, 就会向南索粮,造成冲突。因此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
第一,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和冲突以及西部大开发导致的人们观念的变化,是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基本诱因。
第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是诱发该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第三,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相互缠绕,是诱发该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你的感觉很准确,问题是多方面的。
1.民族问题。在历史上,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而西北则有不同在中国的西北生活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汉民族等等。而各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古代松散的农业制社会之下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
2.经济问题。在古代历史上,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物产丰盈,人民生活幸福的地区。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和常年的沙漠化问题,各民族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社会生活习惯。这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粮食供给缺少稳定性。所以古代一旦发生饥饿事件,西北地区势必会引发战争。
3.地理问题。西北地区面积广大。大家知道,仅仅新疆地区就相当于东南沿海台湾省的数10倍。而该地区的人口则远远小于东南沿海各省份的人口。这就导致西北地区长期难以管理很难形成多级政治体制。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生活水平势必存在滞后性。
4.外族问题。西北地区面积广袤。在中国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同样存在被外族侵略的问题。在古代的沙皇俄国,印度帖木儿王国都曾经参与过西北地区的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