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饼上霜多温度
在秋天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柿子晒上七至八天就能慢慢析出糖分,并且会慢慢上一点糖霜。
捂霜好坏的关键在于温度的控制,温度越低,上霜越好,大概0到15度左右,一般放置15-20天以上,白霜越多,质量越好。尽量选择阳光充足的通风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都会比较干燥。
柿饼一般晾晒要分几遍,第一遍晾晒非常关键,天气好的情况下,要晾晒7——8天,看到颜色变成酱红色,捏起来已经软软的,就可以捂起来,一般捂两、三天,再进行晾晒。看到颜色加深,柿饼发软,再捂,如此反复四次左右,天气也就冻了,柿饼霜就会像白面一样出在柿饼上。
5度以下
柿霜是冷空气和柿饼外面的外渗糖分凝结而成,一般是在5度以下会自然结成。因此,要保持柿霜的存在,一定要保持低温。 富平柿饼因软、糯而闻名,实际上也是水分和糖分的相互平衡。软,意味着水分相对较大;硬,那肯定是水分偏少。
“十月一(阴历),送寒衣”,这个祭祀习俗,只有兰州才有吗
我是陕西关中名邑富平县的,十月一,送寒衣,我们这边也有。一般都是晚上刚入夜不久,把买来的各种颜色和款式的纸的衣服,堆在家门口,然后跪在地上,用火点燃,嘴里还要念念有词的说道,天气冷了,给你们烧些衣服,不要冻着。在家一般都是父亲来做这件事,我跟着。现在还是父亲做,我跟着他,我儿子跟着我,三个人跪一起,我和我儿子看着我父亲,很严肃很认真的,一板一眼,很有仪式感的慢慢进行着。我儿子好奇问他爷爷,少这些纸衣服干什么,我父亲很有耐心的回答说,给你姥姥,姥爷穿。儿子又问,少了怎么穿。我父亲回答,烧了才能收到。儿子似乎还有很多要问,但不知道从哪儿问。
记得我小时候送寒衣祭祀的时候,还没有现在市面上卖的这种看起来挺精致,挺漂亮的衣服。那时祭祀所用的所谓寒衣,都是母亲用手做的。买来专门的草纸,那种看来灰白色的,不能抄不能写,祭祀专用的纸,裁剪成衣服的样子,小小的,烟盒大小。逝去的先人们,一人两件。冬衣,也就是北方说的棉袄和棉裤,各一身。我记得用纸裁剪的衣服上,点缀上几团新的棉花,以此象征新的棉袄。天气转凉,北方从此进入寒冷的深秋和冬季,人们普遍换上加厚加绒的衣服,以抵挡寒冷。感同身受,活着的人想到了逝去的亲人,在这个季节转换,天气变冷的时候,以送寒衣的祭祀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你是甘肃兰州的,我是陕西富平的,看来这一祭祀方式不仅仅你们哪儿有,我估计是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吧!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山东多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于是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江苏人在"寒衣节"这天,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
山西寒衣节在这天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陕西人在寒衣节这天则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