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你见过的最好看的雪景
谢邀…
小时候看小说《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中的一段画面的描写非常向往。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后来看《神雕侠侣》,看到风陵渡口“安渡老店”的门外北风呼啸,寒风夹雪,店里一群人围在一起,暖着酒,侃天侃地。
这种场景,真是好想融入其中啊。
也喜欢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画面。
上面有点扯远了,总之就是个人非常喜欢冬天的时候,窗子外面飘着大雪 ,几个朋友坐在烧热的炕上,锅子里面炖上羊肉或狗肉,再摆上56度以上的烈酒,或烫上黄酒。不一会儿锅子里的肉就咕嘟咕嘟的冒起了香气,这个时候大伙儿围在一起吹着牛逼,吧嗒一口肉,滋溜一口酒,想想这个画面是不是特别美?
这就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上图即是我的老家。想来家乡这个时候正在下着大雪呢。
我也看到过无数的美景,也拍过一些很美的雪景照片,有华山的,有故宫的等等。但是能让我魂牵梦萦的,能让我与上面文学作品中最向往的画面起联想的,也唯独家乡的冬天了。
以上。
有哪些描写四季的古诗及意思的大全
谢邀请: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和轮回,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天才,用手中的笔把这种自然现象描绘出她的美丽,芬芳,自然,动人,栩栩如生。让我们现代人读起古诗身如其境,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例如描写春:《春晓》孟浩然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夏 《小池》 杨万里 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 《草》 白居易 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冬 《梅花》 王安石 北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些古诗,几代相传,老少皆宜。每当读起朗朗上口。给人们带来快乐,吉祥。
首先感谢大圣的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宋朝年间,一个叫慧开的高僧写的这首《平常是道》。为啥我会想到这首诗呢?因为这首诗,既囊括了四季最典型的景象,又毫无晦涩难懂的典故,十分的“接地气儿”。我觉得这首诗和题面也是很有缘份的。据相关人士透露说,李嘉诚的书房里就挂着这首诗,作为他的座右铭。可见这位商界巨子,对这首诗想必是感悟良多的。
《无门关•平常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四季在不停的轮回,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醉翁”的欧阳修所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果能没有闲杂事物挂记于心,何时何地都可以是人世间的静好时光。
这首诗全篇仅有二十八个字,直白又通俗易懂,但是通过诗人的奇妙组合,便展示出了非凡的哲理,空灵的境界。前两句以人们常见的四时之景入诗,同时呢,“花”“月”“风”“雪”这四种物象,相对每个季节既是最平常的,也是最正常的,更是人们最喜欢的应候之景。第三句以“若无”做转折,连同第四句的延伸,一起道出了,“好时节”的获取途径、方法。相信每一位读完这首诗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触动和感悟。
纵观通篇,此诗以景起笔,以理做结。以短短的二十八个近乎“大白话”的字,通透明了的告诉人们,时序变迁,景色各异,最好的时节,无需外逐,内求即可。空心致乐,平常是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写春写秋?都不是。写的是岁月,是对年年岁岁的慨叹,慨叹诗人苦度曰月,美丽的人生就象一江春水一样向东流去, 一去不復返了。剩下的荒芜的生命只有一声叹息。
古人描写四季的古诗太多了,下面每个季节各挑选两首吧。
1.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描写夏天的诗
《晓出林隐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下红。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
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
3.描写秋天的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描写冬天的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蚊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窗外夜初静,瑞雪映灯红。
恰如天上人间,山舞玉娇龙。
几处层林松盛,偶见冰河野径,云淡雾空濛。
冬寒火炉暖,情意万千重。
金樽饮,须尽兴,踏歌行。
珠帘轻卷,鼓瑟吹笙最春浓。
今朝把酒高朋 ,又忆烛畔旧盟。几度梦相逢。
身在红尘里,世外一醉翁!
【水调歌头•戊戌除夕】
秦皇汉武都惧三分的匈奴,曹操是如何降服的
三国时期的匈奴应该不会再对中原有任何威胁了,因为在汉元帝时,匈奴已经被灭掉了。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经过后续历代汉朝皇帝的努力,虽然屡遭失败,但是还是顽强反击匈奴。
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附汉,郅支单于率北匈奴西迁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东部筑城而居。
建昭三年(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诏发西城诸国兵及屯田吏士4万人分两路攻杀郅支单于,灭北匈奴,从而结束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大战。陈汤灭北匈奴后,给汉元帝上书,算是先斩后奏了,其上书全文如下: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国时期,北方匈奴已经全部臣服于中原政权。曹操对待匈奴部落的政策是:
(1)留单于呼厨泉于邺,以防其惑众生事;
(2)令比较顺附的右贤王去卑代行国事:
(3)分匈奴之众为五部,以削其势;
(4)令汉人为各部司马,以收匈奴贵族之权。
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中枢尚能控制大局时,固无问题,但如遇政治败坏或内乱迭起时,就会失去控制,甚至遭到倾覆之祸。当时有识之士,早已预见及此。
邓艾和曹操一样,他也看到匈奴的民族凝聚力尚极强固,其原来单于虽被分隔在邺,但其中大部分王侯犹足以兴风作浪,仍需继续分割其势,尤需把与汉人杂处的匈奴人设法移居边外,以断祸根。邓艾这种逐渐徙出羌胡的主张比后来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江统发表的著名的《徒戎论》还早了四十八年。
但这种徙戎主张说起来容易,切实行之就很难。如同当时反对徙戎的晋臣所指出:在天灾人祸已经搅得各族人民无法安居时,再强行迁徒数量众多而又对晋朝统治积怨已深的匈奴等族人,恐怕是会招致反抗的。就徙戎政策的本身说,也并非怎样正确和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民既然已经进入中原农业区,为什么一定要把他们徒走呢?难道少数民族群众就不能在中原居住吗?事实上,匈奴内迁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且日益汉化。虽然一直到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匈奴还是过着“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游牧生活。但自呼韩邪单于投汉特别是南匈奴入居塞内后二百余年之间,随着匈奴逐渐内移,其生产方式也逐步由畜牧向农耕转变。《晋书》卷93《王恂传》言: 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武帝即位,诏禁募客,恂明峻其防,所部莫敢犯者。
由上可知,汉末魏晋之际,官僚地主靠租佃土地以剥削无地农民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政府兵役和劳役负担,宁愿为官僚地主的田客。不仅仅人如此,匈奴等少数民族亦莫不然,他们也成为从事农耕的田客,以至太原诸部役使的匈奴田客即有达到数千人者。
总之三国时的匈奴不足以对曹操政权形成太大威胁。倒是鲜卑乌桓部落逐步强大起来。但是曹操通过北征乌桓一举斩杀踏顿单于,基本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
建安年间,曹操驻军幽州时,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曹氏父子两代,都对这些首领给以安抚。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向文帝献马;二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三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曹魏"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曹魏边境,后为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漠南统一局面又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总之三国曹魏时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